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公告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讲座回顾方梅:情感态度表达中的语用原则

发布时间:2021-12-07浏览量:作者:


2021123日下午,受社科大文学院邀请,社科大文学院特聘教授、社科院语言所研究员方梅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情感态度表达中的语用原则》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冯丽娟老师主持。

首先,冯丽娟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方梅老师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与研究成就,并对方梅老师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方老师表达了来到良乡校区、面对本科同学的亲切和欣喜之情,也由衷希望本次讲座能为同学们打开语言学的兴趣之门、加深同学们对语言学的认识。




讲座伊始,方梅老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出发引出了本场讲座的主题。在人际交流中,语言是人们彼此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桥梁,是一套完整的符号系统,如果我们只割裂地关注和研究词语、词汇、语法,就无法全方面解决认识语言、运用语言的问题。以语音录入为例,发端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统研究,倾向于在单个音节的声音特征和语言意义之上建立一套程序化的体系。然而,随着学术本身的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想让机器听懂人的话、在不同交际场景之中减少误差,就必须从整体视角研究说话人的关注焦点与交际意图、对交际资源的综合运用,以及交际互动时语气、眼神、身体姿态等其他的元素,这就是现代语言学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方梅老师从话语立场、表达手段、言者态度的几个维度和语义透明性四个方面展开了对情感表达态度中语用原则的探讨。

在表征功能、诉求功能、表情功能的共同作用之下,语言可以传递多方面的信息,而话语立场主要受表情功能的影响,包括评价、情感、道义等方面内容。方梅老师借助中国方言里几个有趣的案例向同学们说明,不同人称的使用,与言者对信息内容和交际参与者的态度密切相关,可以拉近或疏远心理距离。方梅老师指出,在日常交际中,句法结构的表象和言者的实际态度立场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阐释背后原因、探析其中规律,从而有助于在日常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减少误会。

方梅老师接着对表达手段进行了分析。表达手段包括身体语言、词汇选择、语法手段和韵律特征。其中,身体语言主要体现为言者的体态、表情和眼神,涉及互动交际过程中的多种模态,通过“语言+表现”的全息交流,实现情感态度的传递和理解。方老师通过情景案例、图片展示的生动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身体语言在传达社会距离、参与度、敬虔度中的重要意义。词汇选择、语法手段和韵律特征则是在语言本体内部的考察:实词的褒贬义和副词、语气词、叹词等虚词的选择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常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到情感态度的表达,需要语言学家对母语者语感背后微妙的隐性规律加以澄清;感叹、反问的句类及固定搭配的结构式体现了语法与言者态度的密切关系;音长、语调则可以通过改变句子的语气类型来增加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在具体讲解之中,方梅教授现场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同学互动演示,同学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言者态度包括言者对自己所述内容、对方所述内容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方梅老师指出,当用作谓语的动词、表示说话人态度的副词处于句子或语段中的不同位置之时,消息的信度就会存在差别,此时说话人想表达的,究竟是“我信”,还是“我不信”,抑或是“我对这条消息的真伪不负责任,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而说话人与倾听者立场的一致性,可以体现在如“也是”这样的附和性的语词之上,在这一语境中,命题意义上的类同转为了情感态度上的同理心。态度的不一致性则与特定句式的活用相关,比如语料中的“我是哪种人”,虽然表达形式是疑问句,但实际上并不是为了询求问题本身的答案,而是表达一种讥刺的语气;而“你这话说的”,虽然并未直接呈现批评的字眼,实际上却绵里藏针,暗带指责之意。由于言者态度对倾听者直观感受和谈话气氛的重要影响,方梅老师借助丰富的现代汉语语料库资源,选取众多极具生活气息的典型案例,强调了实际会话中的“共情原则”。当不得不表达抱怨、批评时,可以通过变换人称代词、拉开距离以显示语气的客观性,以增添对方的舒适度,提高可接受度。语言艺术的一系列妙用,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方老师接着分析了语义透明度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并指出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情感偏向、模棱语、固定结构和句末重置方面。例如,“动不动”一类频度副词可以成为言者负面态度的标志,修饰一些“言者不希望发生”的事情;而以含糊、迂回的方式改造否定词,如“不太”“不怎么”,有助于交际中减少与他人的对立;一些具有可替换性和能产性的句法结构能够为表达增添特殊的情感色彩,如原本中性的名词前加上“好你个”,可以起到表达轻蔑态度的效果。此外,一些口语表达在句末对句中部分成分加以重复或反问,也会使表达带上抗议或不屑的色彩。

由此,方梅老师对引述话语表达负面立场的语言技巧进行了精彩的个案分析。方老师先分析了引述标记的几种派生形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含有言说动词“说”但具有引述性的引述构式,以及重述性、疑问词、诠释性的回声话语。方老师进一步指出,当触发比如请求、规劝、评价等特殊解读的语法环境相对稳定时,一些高频出现的搭配模式就会被固化,而在直接表达负面评价的言语隐退时,预示语便吸收了被它引导的负面评价话语的评价解读。负面评价话语隐退的动因是互动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可以解释言者回避直接说出批评性话语,进而导致批评性话语的预示语发生语境吸收,被赋予了负面评价解读。

方梅教授总结道,情感态度的解读不仅与相邻句法单位密切相关,也与表达式所处的会话语境密不可分;为保证语言交际顺利进行,双边或多变的语言应用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规则,如美国哲学家格莱斯(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利奇(Leech)的“礼貌原则”等。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须切合交际形态、交际场景、交际对象,以合宜的手段传情达意,这就是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现实关怀,也是对结构主义局限性的补充。方梅老师还对语言学未来的发展进行了一番展望: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其原则既有跨语言共性,也存在语言间的个体性差异;如何在多模态的呈现方式中概括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规律,既是语言学的理论探索,也是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

随后,冯丽娟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冯老师指出,方老师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语料为同学们带来的精彩讲座,既增进了新同学对语言学的了解,又拓阔了老同学的研究视野,希望能有更多同学因方老师的讲座增加对语言学的兴趣,步入语言学研究的大门。


方梅老师的精彩讲授,使语言学跳脱出书本理论的逻辑框架走入生活情境之中,以生动活泼的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本场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