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介
刘大先,男,汉族,文学博士。1978年9月出生于六安。先后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1996-2003)、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8),2003年参加工作,曾访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9-2011),挂职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常委、副县长(2021-2022),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相继入选国家青年拔尖人才(2019)、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2023)、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军人才(2024)、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5)。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022)。
二、研究领域
现当代文学、文艺学、少数民族文学
三、科研成果
1、专著
1) 《万象共天:多样性文学与共同体意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
2) 《历史与形象:新人文备忘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24年
3) 《蔷薇星火》,安徽文艺出版社,2024年
4) 《贞下起元:当代、文学及其话语》,中国言实出版社,2022年
5)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
6) 《八旗心象:旗人文学、情感与社会(1840~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7) 《卮言》,独著,黄山书社,2021年
8) 《現代中国と少数民族文学》,日本東方書店,2019年
9) 《远道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
10) 《千灯互照——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暨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
11) 《文学的共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12)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13)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14)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编著
1) 《本土的张力:比较视野下的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2)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鄂温克族卷》,作家出版社,2015年
3)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年度精选(2018)·评论卷》,重庆出版社,2019年
3、论文
1) 《确定性的显隐——乡村叙述的嬗变与“三农”的再认识》,《文学评论》2021年第6期,《新华文摘》2022年第3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2期全文转载,入选2021年度“中国人文学书十大热点”
2)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变迁与认同建构》,《文艺研究》2020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0年08期全文转载
3) 《荷马在中国——作为当代文学的格萨(斯)尔》,《文艺研究》2025年4期
4) 《世俗化时代的信仰与生存》《文艺研究》201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7期全文转载
5)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的叙事模式、情感结构与价值诉求》,《文艺研究》2016年4期
6) 《“边地”作为方法与问题》,《文学评论》2018年第2期
7) 《满洲心象:论顾太清创作与晚清旗人社会心理》,《文学遗产》2017年5期
8) 《从进化到涌现:作为复杂系统的文学演化》,《探索与争鸣》2024年4期,《新华文摘》2024年15期转载
9) 《世俗时代的史诗思维——论刘亮程<本巴>对<江格尔>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第12期
10) 《三农问题与“社会分析小说”的得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年2期
11) 《当代散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8期
12) 《剩余的抒情:刘亮程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年2期,《新华文摘》2017年16期转载
13) 《返归本心——徐怀中<牵风记>的意象叙事与哲思境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9年11期
14) 《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认同与主体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期
15)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6期
16)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反思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2期
17) 《赛义德东方学的方法论及其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5期
18) 《从民间文艺到中华文学——论郎樱与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的演进》,《民族文学研究》2021年3期
19) 《从“民族”发现“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4期
20) 《文学共和:作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1期
21) 《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空间话语》,《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4期
22) 《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兴起》,《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4期
23) 《清末民初京旗小说引论》,《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11期转载
24) 《写在武侠边上——论王度庐“鹤-铁”系列小说》,《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4期
25) 《缘情、激情与共情——抒情及其现代命运》,《文艺争鸣》2018年10期
26) 《塑造重瓣花朵——论少数民族题材连环画与中国形象》,《文艺争鸣》2025年1期
27) 《流言时代:<孽海花>与晚清三十年》,《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2期
28) 《人类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电影》,《电影艺术》2013年2期
29) 《李洱、时代情绪与理念人的当代命运》《当代作家评论》,2021年3期
30) 《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3期
31) 《极端写作与实验小说的限度》,《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1期
32) 《生活史、文化寓言与身份流动——新世纪以来蒙古题材历史书写的转折》,《南方文坛》2020年5期
33) 《过剩的经验与过于理性的个体》,《南方文坛》 2019年4期
34) 《乌托邦、自然史与民族志》,《南方文坛》2017年6期
35) 《远方、自我与集体性》,《南方文坛》2015年4期
36) 《在意义消失的世界中重建生活》,《南方文坛》2015年1期
37)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南方文坛》2013年2期
38) 《叙事作为行动: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问题》,《南方文坛》2013年1期
39) 《新媒体时代的多民族文学——从格萨尔王谈起》,《南方文坛》2012年1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4期转载
40) 《族群性、地方性与国家认同——百年中国文学的满人路径》,《当代文坛》 2020年4期
41)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当代文学及批评的转折》,《当代文坛》 2020年3期
42) 《新城市青年的情感结构》,《当代文坛》2017年5期
43) 《永恒的暂时——徐则臣、郊区故事与流动性生存》,《当代文坛》2021年1期
44) 《城市的胜利与城市书写的再造》,《小说评论》2018年6期
45) 《当代经验、民族志转向与非虚构写作》,《小说评论》2018年5期
46) 《传统位移、趣味主义与文化救赎》,《小说评论》2018年4期
47) 《后青春文学的形象与贫困》,《小说评论》2018年3期
48) 《赛博格的怕与爱——新技术时代的经验与叙述》,《小说评论》2018年2期
49) 《总体性、例外状态与情动现实》,《小说评论》2018年1期
50) 《东北书写的历史化与当代化》,《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0年4期
51) 《从时间拯救历史——文学记忆的多样性与道德超越》,《扬子江评论》2014年3期
52) 《时代寓言与道德故事——石一枫与我们时代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批评》 2019年2期
53) 《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历史叙事的方式及其问题》,《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2期
54) 《当代性与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史写作》,《江淮论坛》 2020年3期
55) 《作为文化想象的北京:老舍笔下的北京意象》,《东岳论丛》2007年5期
56) 《中国文化多样性理念的复合传统与当代实践》,《东吴学术》2020年4期
57)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七十年》,《东吴学术》2019年5期
58) 《积极的多样性——文化多元主义的超越与少数民族文学的愿景》,《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5期
59) 《重寻集体性与文学共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2期
60) 《文化遗产与文化经济时代的少数民族电影》,《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
61)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失语、母语、双语及杂语诸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期
62) 《少数族裔文学翻译的权力与政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2期
63) 《重建集体性——恢复“中国故事”的多元共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期
64) 《中国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语言与表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5期
65) 《旗人文化与清代以降武侠文化的变迁》,《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
66) 《制造英雄:民国旗人对于清初历史的一种想象》,《满族研究》2011年2期
67) 《清末民初北京报纸与京旗小说的格局》,《满族研究》2008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10期转载
68) 《观念的潜流——清末民初京旗小说与老舍》,《满族研究》2009年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1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23期摘编
69) 《晚清民国旗人社会变迁与文学的互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19年1期转载
70) 《何谓当代小说的史诗性》,《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6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2020年2期转载
71) 《选秀:被过度诠释的娱乐文本》,《艺术广角》2006年6期,《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2期转载
72) 《王家卫与新美学趣味的歧途》,《艺术广角》2010年1期,《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5期转载
73) 《李安与中产阶级美学修辞术》,《艺术广角》2008年3期,《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7期转载
74) 《中国多民族“语言—文学”谱系与比较研究的拓展》,《中国比较文学》2023年2期 ,《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6期转载
75) 《边疆自觉、少数民族文学与当代中国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7期全文转载
四、科研项目
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研活动项目择优资助
2011-202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研究卷”,子课题负责人;
2012-2018,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民国旗人书面文学的现代演变研究(1840—1949),主持人;
2017-,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民族文学研究期刊建设”,首席专家;
2017-,国家“十三五”重大出版工程规划项目“新中国文学史料大系·少数民族文学卷”负责人
2020-2025,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研究”,主持人
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才“培远计划”项目,主持人
2024-,国家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主持人
五、获奖情况
2025年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变迁与认同建构》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23年
——《世俗时代的史诗思维——论刘亮程〈本巴〉对〈江格尔〉的发展》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2年度论文奖
2022年
——获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联合表彰为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获第十二届丁玲文学奖
——获第七届汪曾祺文学奖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获第十八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表彰
——《喧嚣的失语——20世纪末的知识分子表述》获《南方文坛》2022年度优秀论文奖
——《永恒的暂时——徐则臣、郊区故事与流动性生存》获第二届《小说评论》年度优秀论文奖
2021年
——《作为记忆、仪式与治疗的文学》获《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
2020年
——《从后文学到新人文》获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作品奖
——《故乡即异邦》获第五届琦君散文奖
2019年
——《镀金时代的城市之心》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
2018年
——《必须保卫历史》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现代中国与少数民族文学》获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
——《多民族文学史观与中国文学研究范式转型》获第四届全国民族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文学的共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文学如何介入现实》获第六届长征文艺奖
2017年
——《文学的共和》获首届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
——《抒情的剩余》获《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班佑河畔的沉思》获全军文学征文奖
2014年
——《从时间拯救历史——文学记忆的多样性与道德超越》获第四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2013年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之检省》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获人民文学年度批评家奖
2012年
——《2011〈民族文学〉阅读启示》获《民族文学》年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