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系列讲座回顾|第六讲:昆曲程式与昆曲表演之间的关系
4月26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务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图书馆承办的美育讲座在图书馆笃学讲堂成功举办。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刘巍老师应邀,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昆曲程式与昆曲表演之间的关系”的精彩讲座。李俊老师作主持人。
刘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昆曲发展的历史。昆曲起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约六百年的历史。在昆曲发展的历史上,魏良辅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改革了昆山腔,使之成为今天的昆曲。梁辰鱼所作的《浣纱记》被认为是最早用昆曲形式演出的剧目。进入明代,昆曲来到兴盛期,剧作家汤显祖创作了著名的“临川四梦”。清朝末年,昆曲走向衰弱。新中国成立之后,昆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除此之外,刘巍老师还和同学们作了亲自示范,用表演解释昆曲中南北曲的区别,婉转的南曲与粗旷的北曲相交错,呈现了一场听觉盛宴。
接下来,刘巍老师着重介绍了昆曲程式与表演的联系。她认为昆曲中人物的动作、眼神、扇子的摆放、装扮都与人物的塑造息息相关,比如从脚步中就能区分清楚行当,昆曲中许多动作源于生活,老生走路的姿势就与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走路非常相似。此外,刘巍老师还亲自示范,用昆曲中的一个动作塑造了三种不同的人物,解释同一个动作,只要有一些微小的差别,给观众的感觉就大不相同。她提到,优秀的昆曲演员除了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懂得如何区分并塑造人物。
刘巍老师在讲座中热情地与同学们互动。她示范了昆曲中的一些基本动作,还教授同学们昆曲中的一个常见动作——云手。她解释说云手这个动作来自太极,除了云手以外,昆曲中还有很多动作都源于中国武术。刘巍老师亲自向同学们展示《游园》《夜奔》中的片段,并且教给了同学们一些练眼神的小技巧,让同学们在体验中感受到了昆曲的美与韵味。
在讲座中,还穿插着刘巍老师自己的演艺经历和感悟。刘巍老师从小练习昆曲,她提到练功非常辛苦,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用功和辛苦付出。刘巍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表演《夜奔》时的经历,当她回想起多年前表演夜奔的情形,觉得当时的自己学习《夜奔》的时间还是短了,还需要更长时间的沉淀与磨练,才能有更好的作品。除此之外,刘巍老师还谈到了昆曲的创新问题,她认为现在昆曲的创新需要“老酒装新瓶”,在丰富剧目内容的同时,不能失去了昆曲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程式与韵味。而在推出新的昆曲剧目上,她强调昆曲从业者应该重视“传承”的问题,思考新曲目是否有传承的价值,这是昆曲从业者的责任。
讲座最后,刘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北昆的经典剧目《思凡》《嫁妹》《夜奔》《白兔记·咬脐郎》等,推荐大家有时间去剧院现场观看,感受昆曲的魅力。刘巍老师的讲座让同学们对昆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讲座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