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师资队伍 >  ·   岗位教师 >  ·   正文

户晓辉

发布时间:2021-07-19浏览量:作者:


582D4

户晓辉,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

主要研究民间文学理论和民俗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民族艺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著作有《日常生活的苦难与希望:实践民俗学田野笔记》(2017);《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2014);《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2010);《现代性与民间文学》(2004);《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2003);《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2001);《岩画与生殖巫术》(1993)。主要译著有《欧洲民间童话:形式与本质》(2018);《简单的形式:圣徒传说、传说、神话、谜语、格言、案例、回忆录、童话、笑话》(2018);《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2014);《黑格尔全集》第10卷(与张东辉合译,2012);《<旧约>中的民间传说》(与叶舒宪合译,2012);《记忆》(2006);《民俗解析》(2005);《审美的人》(2004);《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与叶舒宪合译,2001)。

专著

1.《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返回爱与自由的生活世界——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3.《现代性与民间文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地母之歌:中国彩陶与岩画的生死母题》,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6.《俯仰生息》(《华夏审美风尚史》第一卷),与王悦勤合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与梁一儒、宫承波合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8.《岩画与生殖巫术》,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

译著

1.《审美的人》,[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美]马文·哈里斯著,与叶舒宪合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繁体字本《食物与文化之谜》,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4。

3.《民俗解析》,[美]阿兰·邓迪斯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记忆》,[英]法拉、帕特森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5.《黑格尔全集》第10卷:纽伦堡高级中学教程和讲话(1808—1816),与张东辉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旧约>中的民间传说》,[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与叶舒宪合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2。

7.《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德]赫尔曼·鲍辛格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主要论文

1.《论阿Q精神胜利法的无意识结构》,载陕西师大《函授教育》 1989年第4期。

2.《尤利西斯主题:神话与叙事的分析》,载《新疆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3.《哈萨克与希伯来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二题》,载《新疆社科论坛》1991年第1期。

4.《论中国远古文化中的女性原型》,载《西域研究》1991年第2期。

5.《西方符号学的诞生及发展述略》,载《喀什师院学报》1991年第2期。

6.《神话发生的心理基础初探》,载《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l—2期。

7.《论〈百年孤独〉的时间意识》,载《新疆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

8.《天女与圣王:一个原型母题的跨文化研究礼记》,载《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2期。

9.《文学:结构主义的视界》,载〈喀什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10.《文艺心理学的方向论纲》,载《乌鲁本齐职业大学学报》1993年第1—2期。

11.《论弓箭与太阳在远古文化中的双重意义》,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12.《动物图象与生殖巫术——岩画和甲骨文、全文的例证》,载《西域研究》1993年第1期。

13.《关于岩画研究方法的思考》,载《新疆艺术》 1993年第4期。

14.《跨文化视野下的呼图壁生殖岩画》,载《西域研究》1994年第1期。

15.《唐宋诗词与梦》,载《新疆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16.《从大众批评的缺席说起》,载《文艺评论》1995年第3期。

17.《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文学与批评》,载《绿洲》1995年第5期。

18.《神话的诗学》,载《西域研究》1995年第4期.

19.《人类学与文化互渗研究》,载《新疆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20.《民族审美心理研究中的视角转换》,载《青年思想家》1998年第2期。

21.《跨文化视野下的女性原型母题》,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第2期。

22.《空间诗学——西部汉族作家的叙事与想象》,载《绿洲》1998年第4期。

23.《人类学与知识结构的更新》,载《民族艺术》1998年第3期。

24.《世纪之交的新疆岩画研究——与考古学家的一次学术对话》,载《西域研究》 1998年第3期。

25.《“性”与“耕作”》,载《寻根》1998年第4期。

26.《彩陶艺术与圆形思维》,载《民族艺术》1998年第4期。

27.《边缘思索——98新疆部分作品阅读笔记》,载《绿洲》l999年第6期。

28.《头颅与生殖:一个观念的原型分析》,《东方丛刊》1999年3辑。

29.《解读文化中的性快感》,《性别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0.《诗性智慧与对话策略》,《民族艺术》1999年第3期。

31.《中国人审美心理发生途径的人类学意义》,《东方丛刊》2000年2辑。

32.《论中国人“象思维”的审美心理属性》,《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4期。

33.《自我与他者:文化人类学的新视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2期;收入徐杰舜主编《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34.《民族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传统》,《文艺学前沿理论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35.《史前考古学与诗性智慧》,《华夏考古》2001年1期。

36.《中国史前饮食的审美心理管窥》,《中州学刊》2001年2期。

37.《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女性偏向及成因》,《东方丛刊》2001年4辑。

38.《中国彩陶纹饰的人类学破译》,《文艺研究》2001年6期。

39.《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3年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摘要转载;收入严平编《全球化与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40.《猪在史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中原文物》2003年1期。

41.《关于文学人类学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42.《人类学知识谱系和跨文化比较的依据》,《黄海学术论坛》,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3.《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民族艺术》2003年4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3年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全文转载。

44.《中国史前文化与审美心理的形成》,谭好哲主编《从古典到现代——中国文艺美学的民族性问题》,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2月。

45.《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6月号;修订稿收入周星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6.《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社会·艺术·对话》(人文新视野·第二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修订稿收入吕微、安德明编《民间叙事的多样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7.On the concept of the “folk” in modern Chinese folkloristic discourse(《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CASS Journal of Humanities(《中国人文学术》) No.1,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8.

48.《母题与功能:民间文学关键词新解》,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9.《民俗与生活世界》,载《文化遗产》2008年第1期;收入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50.《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引论》,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9年卷转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1.《神话与形式》,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8),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2.《卡西尔与神话的批判现象学》,载《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3期;《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9年卷摘要转载,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3.《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载《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54.《重阳节的生存时间体验》,载白振国主编《今又重阳》,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

55.《建构城市特性:瑞士民俗学理论新视角——以托马斯·亨格纳的研究为例》,载《民俗研究》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摘要转载。

56.《赫尔德与“(人)民”概念的再认识》,载《中国民俗学》第一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7.《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目的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11),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8.《从民到公民: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结构转换》,载《民俗研究》201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

59.《民俗学:从批判的视角到现象学的目光——以〈技术世界中的民间文化〉为讨论中心》,载《安徽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60.《〈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载《文化遗产》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全文转载。

61.《民间文学:最值得保护的是权力还是权利?》,载《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

62.《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1.8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63.《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载《民俗研究》2015年第1期。

64.《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载《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

主要译文

1.《结构主义与文学的特质》,[美]乔纳森·卡勒原作,载《文学研究参考》1987年第6期。

2.《文学阅读动力的符号学探索》,[意大利]马里亚·科尔蒂原作,载《文艺研究》1988年第6期。

3.《神话的结构研究》,[法]列维—斯特劳斯原作,载叶舒宪编选《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结构与辩证法》,同上。

5.《语言学与人类学》,同上。

6.《列维—斯特劳斯方法的神话》,[美]M.弗雷里奇原作,同上。

(以上四篇译文的修订版,载叶舒宪编选《结构主义神话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7.《悲剧愉悦的心理》,[美]罗伊·莫雷尔原作,载《艺术界》 1989年第1期。

8.《〈被窃信件〉的讨论》,[法]雅克•拉康原作,载《当代电影》1990年第2期。

9.《美国的广告与大众文化》,〔美〕丹尼尔·布尔斯廷原作,载《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10.《罗兰·巴尔特论艺术批评》,[法]罗兰·巴尔特原作,载《新疆艺术》1991年4期。

11.《女人的故事》,[美]维维安·戈尼克原作,载《伴侣》1991年第1期。

12.《酒与牛奶》,[法]罗兰·巴尔特原作,载《新疆经济报》1991年10月29日4版和11月5日4版。

13.《玩具》,[法]罗兰·巴尔特原作,载《新疆经济报》1991年12月2日4版。

14.《电视上的电影》,[美]波林·凯尔原作,载《新疆艺术》1992年第5期。

15.《艺术升华问题的哲学阐释》,[法]保罗·利科原作,载《新疆艺求》1992年第1期。

16.《电视的不真实性》,[美]阿特·布赫瓦尔德原作,载《新疆经济报》1993年11月29日4版。

17.《美国妇女与消费的神话》,[美]埃伦·威利斯原作,载《伴侣》1993年第10期。

18.《爱因斯坦的脑》,[法]罗兰·巴尔特原作,载《亚洲中心时报》1993年7月15日4版。

19.《作家度假》,[法]罗兰·巴尔特原作,载《亚洲中心时报》1993年9月16日4版。

20.《解读〈尤利西斯〉》,[英]马修·霍加特原作,载《新疆艺术》1995年第1期。

21.《快感的理论化:女权主义电影理论》,[美]苏姗·贾里·麦金斯特里原作,载《新疆艺术》1995年第5期。

22.《关于他者的非混合结构》,[法]雅克·拉康原作,载《新疆艺求》1996年第1期。

23.《萨满教的起源与西伯利亚岩画》,[匈]米哈伊·霍珀尔原作,载《西域研究》l996年第2期。

24.《参照构架:坡,拉康,德里达》,[美]巴巴拉·约翰逊原作,载《新疆艺术》1997年第1期。

25.《芬兰岩画、祭祀仪式与萨满教世界观》,[芬兰]安娜—莉娜·希克拉原作,载《民族艺术》1997年第1期;《新疆文物》1997年第2期。

26.《西伯利亚岩画中的表演性萨满教》,[匈牙利]米哈伊·霍珀尔原作,载《西域研究》1997年第3期。

27.《艺术与弗洛伊德的系统论》,[法]保罗·利科原作,载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文学人类学论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8.《街头谄媚语:对女人的美誉与诋毁》,[美]阿兰·邓迪斯著,载《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3期。

29.《吃马肉行为的人类学溯源》,[美]马文·哈里斯著,载《西域研究》2001年2期。

30.《从口头到书面:故事讲述中的人类学突破》,[英]杰克·古迪著,载《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1.《无边界的帝国》,[德]阿隆·布佐加尼著,载金惠敏主编《差异》第1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2.《口头、书面与后现代心理》,[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载《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

33.《口头传统中的记忆》,[英]杰克·古迪著,载《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1 期。

34.《民俗过程中的文化身份和研究伦理》,[芬兰]劳里·杭柯著,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35.《习俗与约定》,载《西方大观念》(陈嘉映主持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6.《黑格尔关于中华帝国的国家宗教》,合译,载《世界哲学》2011年第5期。

随笔和书评

1.《既要比“耕田”,也要比“过年”》,载《陕西日报》1985年3月6日3版。

2.《“正经”小议》,载《新疆日报》1985年5月14日4版。

3.《电视:文化距离消失的契机》,载《新疆经济报》199l年4月2日4版。

4.《波伏瓦与萨特的伴侣生活》,《伴侣》1991年第2期。

5.《时装表演的真与假》,《新疆经济报》l991年6月11日4版。

6.《也说文化的商品形式》,同上,1992年11月17日4版。

7.《生儿与育女:城市人的悖论》,同上,1991年7月30日4版。

8.《流行歌曲随想曲》,同上,1991年5月20日4版.

9.《美貌的囚徒-一女性服饰一瞥》,同上,1991年7月4日4版。

10.《爱情与符号消费——婚恋亚文化素描之一》,同上,1991年6月11日4版。

11.《相思情境与恋人絮语一一婚恋亚文化素描之二》,同上,199l年6月13日4版。

12.《围城内外的人们一一婚恋亚文化素描之三》,同上,1991年6月25日4版。

13.《商标与消费文化的误区》,同上,199l年4月30日4版。

14.《广告: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桥梁》,同上,1991年4月 16日4版。

15.《身内之物与身外之物——现代城市生活断想》,同上,1991年7月9日4版。

16.《时装文化与城市人心态》,同上,199l年4月25日4版。

17.《歌舞厅:追逐闲暇的方式》,同上,1991年5月9日4饭.

18.《“汪日真热”与当代流行文化诸现象》,同上,1991年5月13日4版。

19.《写在围城边上》,同上,1991年12月10日4版。

20.《美国广告文化纵横谈》,同上,1992年8月4日4版.

21.《听萨特说书》,同上,1994年2月 19日4版。

22.《放浪于精神幻路——读〈荒芜英雄路〉随想》,同上,1994年9月21日4版。

23.《说与写的困惑》,同上,1994年9月21日4版。

24.《报刊广告的“应量”问题》,同上,1992年6月23日4版。

25.《报纸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上,1993年1月4日4版。

26.《大众传播媒介与文化价值取向一一关于当前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些断想》,同上,1993年8月24日专版。

27.《〈围城〉:第九种“译本”在哪里?》,载《新疆日报》1991年1月1日4版。

28.《〈黄河谣〉:关于命运的寓言》,《新疆日报》1991年2月3日4版。

29.《节俭的智意一一关于节俭的对话》,《新疆经济报》1995年3月1日4版。

30.《曲径通幽处 豁然开朗时一一读〈诗经的文化阐释〉》,《新疆日报》1995年1月19日6版。

31.《年的意义》,同上,1995年2月7日7版。

32.《批评的突围》,同上,1996年11月1日5版。

33.《节日情结》,载《亚洲中心时报》1993年1月28日4版。

34.《我们对广告的态度一一关于广告修辞策略的对话之一》,同上,1993年1月7日4版。

35.《广告中的男性和女性一一关于广告修辞策略的对话之二》,同上,1993年3月25日4版。

36.《化妆品的女性特质一一关于广告修辞策略的对话之三》,同上,1993年4月15日4版。

37.《在药物广告的背后一一关于广告修辞策略的对话之四》,同上,1993年4月29日4版。

38.《读〈怕老婆哲学〉》,同上,1993年2月11日4版。

39.《敢问路在何方——新疆出版业改革的思路》,同上,1993年9月23日2版。

40.《裸体的〈废都〉》,载《新疆艺术》1994年第2期。

41.《周作人的妇女观:旧话新说》,《新疆艺术》1994年第6期。

42.《学术书的魅力》,载《新疆艺术》1995年第3期.

43.《写在影视边缘》,载《新疆经济报》1995年5月23日4版。

44.《我看MTV》,同上,1996年11月4日4版。

45.《上古神话与西域研究》,载《西域研究》1992年第3期。

46.《神话逻辑与幻想的秩序——读叶舒宪<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载《中国比较文学》1993年第1期。

47.《神话研究的方法论变革——评〈中国神话哲学〉》,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48.《小说:女性的话语方式》,载《天山评论》1993年第1期。

49.《诗经的文化阐释》,载《书城》1995年第6期。

50.《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之中》,载《读者报》1996年9月20日2版。

51.《而立之年的学术反思》,载《新疆艺术》1997年第6期。

52.《真实的民族寓言》,载《高校理论战线》1998第12期。

53.《文人与酒》,载《文学世界》1998年第2期。

54.《闲话文人的发稿癖》,载《文学世界》1998年第4期。

55.《文人的行头》,载《文学世界》1998年第4期。

56.《故乡之殇》,载《绿洲》1999年第3期。

57.《诗性智慧与对话策略——关于史前文化艺术研究的随想》,载《民族艺术》1999年第3期。

58.《文学研究的一个当代话题——评〈文学与治疗〉》,载《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0年第3期。

59.《民族审美心理研究的范式及其意义—兼评<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载《新疆艺术》2000年第1期。

60.《当代西部开发者文学现象扫描》,载《绿洲》2000年第3期。

61.《田野中的人性》,载《民族艺术》2001年第2期。

62.《贯通中西的学术追求——记叶舒宪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4期。

63.《台湾男人印象小记》,载《男友》2001年第10期。

64.《卧室里的“科学”》,载《男友》2001年第6期。

65.《上帝在细节之中》,载《南方周末》2001年3月29日18版。

66.《洗浴:原来如此》,《北京晚报》2001年9月28日51版;《视周刊》2002年第8期。

67.《给我一个悲悯的理由》,载《海南日报》2001年11月25日7版。

68.《关爱灵魂》,载《光明日报》2001年7月12日C2版。

69.《寓言的不同读法》,载《大河报》2001年9月23日11版。

70.《逝者如斯——记忆我的父亲》,载《绿洲》2001年第5期。

71.《重拾一段爱》,载《都市消费晨报》2000年1月25日22版。

72.《史前文化艺术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视野》(廖明君访谈),载《民族艺术》2001年第4期;收入张海洋主编《多维视野中的艺术对话——中青年学者访谈录》,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73.《民间文学的学科自觉与规范化追求——评吕微的<神话何为>》,载《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

74.《人类梦境的出游者——读钟晶晶的小说》,载《中国铁路文学》2002年第5期。

75.《我的青春简历》,载《新疆经济报》2002年8月12日4版。

76.《房中术与男人的身体想象》,《澳门月刊》2002年第9期。

77.《作为过程的艺术》,载《民族艺术》2002年第1期。

78.《朱德的“农民情结”》,载《今日农村》2002年第8期。

79.《在比喻的密林中穿行》,载《中国书报刊博览》2003年11月8日6版。

80.《第六届国际民俗学暑期培训班侧记》,载《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81.《民间精神 独特魅力》,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9月18日3版。

82.《问题:保护什么》,载《社会科学报》2004年9月9日8版。

83.《〈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后记》,载《黄海学术论坛》第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04。

84.《时间地图的深部细描》,载《民间文化论坛》2004年第4期。

85.《审美人类学如何可能——以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为例》,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摘要转载。

86.《永远的邓迪斯》,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6月23日4版。

87.《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22日7版。

88.《现代性之后的民间文学》,载《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

89.《美学:从形而上学到知识——读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载《哲学动态》2005年第2期。

90.《西域艺术:超越、理解与对话——读仲高〈西域艺术通论〉》,载《西域研究》2005年第4期。

91.《德国民俗学者访谈录》,载《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5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2.《内容与形式:再读汤普森和普罗普》,载《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93.《哲学的烟斗和怀表——记沃尔夫冈·卡尔教授》,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4月18日19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4.《民间文学:经世致用与自在自为》,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5月24日7版;收入黄浩涛主编《卅载回眸社科院》,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95.《类型: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读祁连休<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载《民俗研究》2007年第3期;《类型:民间故事的存在方式》,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8月28日3版;《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96.《新世纪国外神话学研究管窥》,载白庚胜、叶舒宪主编《神话中原:2006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97.《爱好由来下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谢答谢国先博士对<民俗解析>的批评》,载《民俗研究》2008年第4期。

98.《“重演”中外民间文学的学科本源》,《社会科学报》2008年6月19日第5版。

99.《重识弗雷泽:一个人一生能讲几个故事?》,载《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

100.《为民主、争自由的民俗学——访日归来话短长》,0.46万字,载《民俗研究》2013年第4期。

101.《从古代文人的人格悲剧说开来》,0.16万字,载2013年12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102.《真正的学者应志于自由之学问——读〈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载《哲学动态》2014年第2期。

103.《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现象学》,0.5万字,《民族艺术》2014年第4期。

104.《民间文学中的自由——简短的回应》,0.36万字,《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3期。

获奖和学术兼职

1999年,获山东大学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0年,参加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华夏审美风尚史》第1卷《俯仰生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的统稿和写作,该丛书于2001年获得国家图书奖,2002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追加奖。

2003年,《地母之歌》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优秀科研成果奖。

《民间文学本土化研究的限度问题》获2003年度《文学评论》学术论文提名。

2007年,《现代性与民间文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012年5月获德国歌德学院(慕尼黑总部)翻译资助。

2012年7月,被聘为“胡绳青年学术奖”(全国社会科学综合性青年学术成就奖)初评专家。

学术访问和会议

1999年8月,参加“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年6月,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代表团赴台湾,在中山大学、辅仁大学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2001年8月,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的“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2年7月,受芬兰科学院资助,赴芬兰拉米参加第6届国际民俗学暑期培训班,并在赫尔辛基大学民俗学系、芬兰文学学会访问研究1个月;

2006年5—8月,受德意志研究会(DFG)资助,在哥廷根大学文化人类学与欧洲民族学研究所(原民俗学研究所)访问研究3个月;

2010年7—8月,受奥地利科学院资助,在维也纳大学欧洲民族学研究所(原民俗学研究所)访问研究1个月;

2011年8—9月,受瑞士联邦政府中瑞科技合作基金(SSSTC)资助,在苏黎世大学大众文化研究所(原民俗学研究所)合作研究2个月;

2012年12月7—8日,应韩国民俗学会(KFS)的邀请,参加在首尔大学(SNU)召开的2012年冬季国际会议——“21世纪关于‘民’的重新阐释和民俗学”并发表演讲《从“民”到“公民”: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结构转换》;

2013年5月10—13日,应日本民俗学会会长岩本通弥教授的邀请,参加在东京大学召开的中日韩三国国际会议《民俗实践与公民社会——在德国民俗学与东亚民俗学之间》(Folkloric Practice and Civil Society——Between German Volkskunde and East Asian Folkloristics);

2014年10月3-5日,应日本民俗学会理事长岩本通弥教授的邀请赴东京大学参加“再问‘理所当然’:中日韩高层集体公寓变迁中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演讲《再问民俗学“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