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师资队伍 >  ·   汉语言文学专业 >  ·   正文

桂琳

发布时间:2019-05-27浏览量:作者:

桂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指导方向为文学基本理论和文艺美学。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UEA)艺术与人文系访问学者。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近年来主要研究兴趣为文艺类型理论、文学与跨媒介叙事理论、影视理论等。

发表论文

1.《作为自动装置和意向性的影像:重思巴赞现实主义电影理论》,《艺术探索》,2022年第3期。(CSSCI扩展)

2.《作为共时系统和历时过程综合体的类型——西方类型电影经典研究思路考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CSSCI)

3.《二次元青春片:全媒体时代青年文化的电影表达》,《媒介批评》第十二辑,2021年12月。(CSSCI)

4.《现实题材电影的类型想象力——以三部亚洲类型电影为讨论中心》,《文化传播》2021年第7辑。

5.《菲利普·K·迪克、心智游戏电影和回溯性因果关系》,《当代电影》2021年第10期。(CSSCI)

6.《电影类型的语义/句法研究路径》,《电影艺术》2021年第2期。(CSSCI)

7.《西方视角的全球黑色电影理论批判——兼谈中国当代本土黑色电影研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CSSCI)

8.《类型的三张面孔:西方电影类型理论研究路径探幽》,《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1期。(CSSCI)

9.《想象的革命者:姜文电影的文化逻辑和电影史价值》,《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0.《现实主义青春片创新路径探析》,《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9期。(CSSCI)

11.《文化为体,程式为用:好莱坞类型中国化改造的关键》,《艺术探索》2019年第3期。(CSSCI扩展)

12.《网状叙事+小人物:<疯狂的石头>与<无名之辈>的对比研究》,《电影新作》2019年第3期。(北大核心)

13.《语法、历史与文化的三层级电影类型研究框架:里克•奥尔特曼电影类型研究述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CSSCI)

14.《国产现实题材电影的商业想象力——从〈亲爱的〉到〈我不是药神〉》,《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0期。(CSSCI)

15.《宣泄仪式:类型电影视野下的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CSSCI)

16.《新世纪以来大陆喜剧电影的三种新形式》,《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3期。(CSSCI)

17.《选择性在场与类型化塑造:电视剧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电视研究》2018年第1期。(CSSCI)

18.《文化、历史与产业的三维视角及其统一:托马斯沙茨的类型电影研究述评》,《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19.《一部知识分子气质的现实主义作品—评小说〈人境〉》,《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0期。(CSSCI)

20.《从<江河湖>到<人境>:论刘继明的知识分子小说》,《社会科学动态》2017年第5期。

21.《网络时代的青春题材电影及其文化表达》,《青年探索》2017年第4期。

22.《1976年前的王朔》,《文艺争鸣》2014年第4期。(CSSCI)

23.《知青成长书写中两种书写模式的考察——以路遥与张承志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年第1期。(CSSCI)

24.《拧巴到底——论“文革”中后期的政治型青年文化》《媒介批评》第五辑,2013年1月。(CSSCI)

25.《国家、个人和知识分子—〈江河湖〉及其他》《西湖文学月刊》2011年第2期。

26.《王朔与大众文化的拧巴历程》,《长城》,2009年第5期。(北大核心)

27.《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的两个基本特征》,《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CSSCI)

28.《媒介场景:文化研究中的新思路》,《文化与诗学》第1辑,2008年6月。(CSSCI)

29.《谈王朔》,《文艺争鸣》,2007年第12期。(CSSCI)

30.《我国学界对“竹内鲁迅”接受状况的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CSSCI)

31.《直面历史的挑战———论欧阳修的新型人格结构的构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32.《“电子场景”下青年文化的“中区倾向”——对大话文化的一种阐释角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CSSCI)

33.《对“公共空间”的颠覆性创造——从哈贝马斯到兰西·弗雷泽》,《晋阳学刊》2006年第6期。(CSSCI)

34.《双重生存空间中的欧阳修——兼论欧阳修新型人格结构的生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CSSCI)

35.《广告文化中“自然”的意识形态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CSSCI)

36.《澳大利亚学者评关于托洛茨基 、葛兰西与阿尔都塞的三本传记》,《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12期。(CSSCI)

报纸影视评论

1.《对立面人物塑造:国产剧亟待补上的一块短板》,《文汇报》2022年9月14日。

2.《都市家庭情节剧需重新唤回观众的共鸣》《文汇报》2022年6月24日。

3.《完美型全职爸爸可能只是个陷进——<我们的婚姻>中的类型嫁接及其文化表达》,《文汇报》文艺百家2022年4月1日。

4.《期待更多有力的小人物形象重回喜剧电影》,《文汇报》2022年1月21日。

5.《从长安到洛阳:马伯庸配方的复刻与消耗》,《文汇报》2022年1月7日。

6.《国产悬疑剧能否开拓出第四重道路?》,《文汇报》2021年11月23日。

7.《小心火了话题窄了思考》,《文汇报》2021年9月3日。

8.《商业片的情感体验必须带有理想性超越性》,《文汇报》2021年4月15日。

9.《从类型电影进阶到“唐探世界”,离不开电影工业体系的强大支撑》,《文汇报》2021年2月23日。

10.《只有植入现实议题女性职业剧才能突破狭窄圈层》,《文汇报》2021年2月5日。

11.《作为情感仪式的新年档:呼唤从生活真相中生长出来的笑点与泪点》,《文汇报》2021年1月7日。

12.《心智游戏电影 能否成为电影工业新配方》,《文汇报》2020年9月15日。

13.《我们需要怎样的成熟女性剧?》,《文汇报》2020年9月1日。

14.《游戏情节喜剧:国产喜剧电影新的可能出路》,《文汇报》2020年4月1日。

15.《刁亦男:导演的自我表达能否兼具商业价值》,《文汇报》2020年1月8日。

16.《什么才是宁浩式喜剧的最大瓶颈》,《文汇报》2019年11月27日。

17.《类型电影触摸现实如何叫好又叫座》,《文汇报》2019年11月13日。

18.《大量真人秀是否会稀释演员的表演能量》,《文汇报》2019年7月17日。

19.《第六代需在艺术和市场间寻找准确坐标》,《文汇报》文艺百家2019年4月12日。

20.《国产喜剧电影的走势和未来,也许就在这个春节档里》,《文汇报》2019年2月12日。

21.《艺术电影为何难以赢得大众市场》,《文汇报》2019年1月9日。

编著专著

1.《从类型思考中国:类型理论与中国影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3年版(即出)。

2.《一个人的电影史:王朔与后新时期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版。

3.《文化理论与现代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拧巴的一代:成长视野中的王朔》,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版。

主持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文学与跨媒介叙事跨学科课程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年新文科卓越研究项目《跨媒介文艺的理论建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8年卓越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文艺的类型理论建构》。

获奖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年“教学名师奖”;

论文《类型的三张面孔:西方电影类型理论研究路径探幽》荣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学术论文类二等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0年论文成果配套奖励三等奖;

影视评论《类型电影触摸现实如何叫好又叫座》荣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学会奖”影视评论类二等奖;

影视评论《从长安到洛阳:马伯庸配方的复刻与消耗》荣获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2022年推优短篇评论奖;

论文《电影类型的语义/句法研究路径》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论文成果配套奖励三等奖;

论文《菲利普·K·迪克、心智游戏电影和回溯性因果关系》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1年论文成果配套奖励三等奖;

论文《文化、历史与产业的三维视角及其统一:托马斯沙茨的类型电影研究述评》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7年度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