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前还是雕像在前?艺术家向诗人学习还是诗人向艺术家学习?诗与画如何分界?由拉奥孔引出的一系列文学与造型艺术的问题,吸引了无数学者为之求索。5月8日14时,周宪老师应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同学做了一场题为“比较艺术视野中的拉奥孔”的精彩讲座。周老师由拉奥孔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比较艺术的角度,为大家勾勒了“拉奥孔问题”的发展脉络,通过详细分析与之相关的三个经典文本,分析了理论的不断变迁,揭示出各门艺术在不同时期关系的演变规律。
本次讲座的内容可概括为:“一个问题,三个文本,几点启示”
“一个问题”
“拉奥孔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其关键在于:为何拉奥孔雕像表现平静,而史诗则极尽所能地表现痛苦?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不同的讨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比较艺术或跨媒体艺术研究,即同一主题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不同表现及其交互关系。
“三个文本”
与此问题相关的,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经典文本,即莱辛的《拉奥孔》、白璧德的《新拉奥孔》,以及格林伯格的《走向更新的拉奥孔》
一、古典文本——莱辛的《拉奥孔》
莱辛在《拉奥孔》中希望通过论证诗画分界来确立文学在“美的艺术”系统中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为了论证诗画分界,莱辛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艺术“种差”的传统,提出了诗画分界“四分法”,即区分诗画的四种尺度:媒介、题材、效果、存在方式。
由此便可以比较出诗画之间的优劣差异:
-诗比画不足之处有:直接呈现美,描绘的精确性和直观性等
-诗的优点是:让人从头到尾历览一个过程,而绘画只能根据诗人描绘的过程画出一个画面。诗好比是电影,画好比是照片。
-入画的东西有所限制,“诗人却有把最不堪入画的东西描绘成有画意的东西。”
比如阿喀琉斯的盾牌在文学与艺术中的不同表现
-诗人可以描绘充满音乐性的画面,画家则不行
所以莱辛最后得出结论:艺术家要向诗人学习,诗比画更优越。
受文学很大影响的画家:普桑
由于对文学至高地位的判断,以及以模仿论为基础,莱辛的诗画分界论,仍属于古典话语体系。
二、浪漫文本:白璧德的《新拉奥孔》
施莱格尔说“我们应该不断尝试将各门艺术紧密地融为一体,探索一门艺术转换为另一门艺术。雕像也许可以很快变成图画,图画则可以变为诗歌,诗歌则可成为音乐……”这种艺术之间相互越界混合的现象就是白璧德在书中讨论的对象。他提出了“浪漫混合”新趋势,质疑古典模仿原则,终结了强调理性法则和美的形式的古典传统。
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模仿论,浪漫主义的核心概念是“自发性”,它与想象力、不可预见性、首创性、无意识、可能性、不可能性密切相关。“自发性”主导下的浪漫主义与原始主义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且同趋向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原则的新古典主义艺术相比,浪漫主义努力走向神秘主义或柏拉图的理念论。
正是由于自发性,各门艺术的混合才有了无限可能。在此基础上,施莱格尔提出了三种“浪漫的混合”:
第一种是“词——画”,即以暗示或象征产生画面感、视觉印象和听觉印象。它的根据是“对应论”,即内心世界与外在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
比如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印象主义,其中的描写唤醒了我们内心中有关外界的印象,从而产生了画面感
第二种是标题音乐,即通过标题以及丰富的音乐手段来暗示文学或绘画的效果。这种暗示的效果仍依赖于对应原理,即人与外在自然、不同感官印象之间的对应。
第三种是“色彩-听觉”,这是前两种融合的极端形式或表现,我们通常将其称为“通感”或“联觉”,指的是视觉与听觉之间的某种对应。文学、绘画或音乐都可以创造出这样的“通感”。
例如:
-霍夫曼听音乐产生色彩、声音和香气混合的体验
-缪塞的一些诗作源于色彩与声音的联想
-波德莱尔幻想着各种感觉神秘变形融为一体,《应和》
最后白璧德对19世纪艺术特征做出了判断:19世纪的艺术不再关注美的形式这个古典主义信条,而是越来越关注表现性,诸如活力、性格、如画和个体;在绘画中色彩比线条更重要,动态原则压倒了静穆原则;总体布局让位于暗示性情节;表现征服了形式。
三、现代主义文本:格林伯格《走向更新的拉奥孔》
格林伯格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中提出了“告别文学论”,为绘画独立强烈呐喊,彻底清算绘画曾依赖文学的总账。他认为绘画的最佳载体是非模仿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
除此之外,出于自主性的美学观的核心——艺术的“纯粹性”,绘画也要同雕塑分道扬镳,回归到二维的平面性,只到平面性媒介——色彩、线条和形状,以保持绘画独特性。
抽象主义绘画:
“几点启示”
“拉奥孔问题”在比较文学中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关注艺术的当代性与跨媒体潮流,我们有必要考察当今视觉文化、媒介文化等对各门艺术的影响。“拉奥孔”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面貌,其中最富有启示性的大概是研究文学的方法论,即比较艺术与跨媒介研究。未来的“拉奥孔”什么样,或许我们要跳出文学的圈子,在文学与其他艺术复杂的交互关系中来寻找答案。
周宪教授通过文学、绘画等艺术作品的体悟,以及对莱辛、白璧德等人理论的仔细辨析,以细腻的感受和思想,为在场的听众展现了几百年来从文学中心论,到音乐至上论,到绘画自律论的发展脉络,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演变过程。其中渗透着周教授深厚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学识修养,周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而清晰,讲解通俗而深刻,不可谓不精彩。
本场讲座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不仅吸引了众多本校师生,大量校外听众也通过线上平台参与其中。在我校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张跣教授主持的提问环节,听众们踊跃提问,各种精彩的问题层出不穷,周教授连连称赞,并作出专业而详细的回答。互动进行了大约半个小时,听众们仍然意犹未尽,下午四时,本场讲座正式落下帷幕。
嘉宾简介
周宪,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著有《审美现代性批判》《视觉文化的转向》《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