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天,有你更暖
2020年开局,与往日有些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将近两个月以来,社会各界汇聚成了巨大的力量,持续抗“疫”。令人振奋的是,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前情势已开始向好。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常常看到网友们这样互相鼓励: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他们还说,没有一场疫情不会退去。
我们当然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疫情必将被战胜。
不过,疫情退去之前,3月伊始,跨越祖国的南山北水,社科人的新学期已然开场。
太阳照常升起
记得《夜空中最亮的星》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是等太阳升起,还是意外先来临?……”;
将歌词与实际相联系,你会在社科人的现实中找到答案:尽管这次波及全国的“意外”来得猝不及防,我们的“太阳”,照常升起。
3月2日,我们如期开学了。
这个学期并没有因突发的疫情而延期,如果一定要说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社科人会告诉你:多了惊喜,多了感动。
“学部委员”连夜速成网课技能,为哪般?
你能想象,64岁的学部委员开起了网络直播课吗?
3月6日,是人文学院2018级全体同学的“中华思想通史课”开课的日子。
本课的主讲老师王震中,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同时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是先秦史、早期文明史等方面的专家。
王震中教授在备课
2020年3月6日。
腾讯会议厅。
一切就绪。
9:45,上课时间到。
人文学院2018级小Z同学进入会议厅,看到王教授亲切而熟悉的面容就在“主讲”界面。
王教授像往常一样,笑眯眯地和同学们打过招呼,便开始了他的讲授,不徐不缓,温和泰然:
你知道考古与古史传说的关系吗?什么是“疑古”?什么又是“二重证据法”?
“万物有灵论”、“互渗律”、“集体表象”,这些有关原始思维和原始观念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原始思维中的两重性”又该如何理解?……
王教授投入地讲述着,小Z同学专心地听着。三节课的时间飞速流逝。
12:10,下课时间。
“好了,同学们,我们下课。”会议大厅缓缓关闭。
走出直播间,王震中老师收到人文学院袁宝龙老师发来的微信:同学们对讲课效果的反馈很好!
王教授松了一口气。
王震中教授讲课界面
表面上看,这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和平时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别忘了那句话:你所谓的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正常”已是“非常”,“一如既往”等于“超常发挥”。
你看到的,是直播间里他“信手拈来”不费功夫,可曾想到屏幕背后他“踏破铁鞋”才得觅处?
时针拨回到3月5日晚上。
“中华思想通史”课程负责人微信群。
一位先前上过网课的老师发来消息,向大家推荐直播课软件。
听说直播课的效果很好,一向认真负责的王教授有些动心,他决定尝试一下“新事物”。由于王教授之前少有直播录制网课的经历,人文学院的袁宝龙和隗公顺两位老师便主动请缨,协助王教授做开课前的准备。隗老师录了两个小视频,介绍了微信小程序和APP两种进入会议室的渠道。袁老师则介绍了软件的基本使用步骤,并连夜建了一个“腾讯会议厅”,供老师们现场测试。
在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小麻烦”后,王教授顺利进入会议室。经过试验,王教授决定:第二天直播。
夜深了,王教授还坐在书桌前。他又在手机上与笔记本电脑上分别操作了一遍,反复确认没有问题了,才安心休息。这样,才有了翌日上午完美呈现的“开学第一讲”。
众师各显神通 没想到你是这么棒的网课!
在疫情尚未消散的特殊时期,人文学院春季学期课程只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开展。
大规模“线上开学”,是新事物,谁都没有经验,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一周下来,竟然没有预想的“翻车”:老师们的“花式”网上教学不仅进行得顺利,还收到了很好的反响。正应了荀子在《劝学》中说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这些网课“打开方式”,你见过吗?
平台开直播 网课好去处
此时此刻与人文学院授课老师们并肩作战、但其实身兼数职的学者大咖,不只王震中教授一位。他们有的是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有的是北京大学等高校的资深教授。并且和王教授一样,他们中的许多老师也采取了直播平台教学的方式。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是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这门课的课堂是腾讯会议的一方“会议室”,第一次“会议”的主讲老师是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元满教授。与线下教学不同,在老师的直播间,每个同学都可以无差别地看到老师和幻灯片;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同学们实现了线上“面对面”学习,每位同学都可以实时和老师互动,你来我往有呼有应,俨然老师就在身边,反而比课堂还要方便和自由。
哲学专业的李涛老师也是学者级的“超强助攻”。春季学期中,李老师承担有开设“哲学导论”、“古希腊哲学专题”、“西方古典著作选读”三门课的重任。经过前期多番寻找和探索,李老师将教学方式确定为“腾讯会议直播+微信群讨论答疑”。初次直播,尚不熟悉,李老师第一次共享屏幕便遭遇了“黑屏”,在同学的帮助下共享成功了,“一回生二回熟”,课后李老师又自己琢磨了,往后便也驾轻就熟。当被问到网络直播授课的的感受时,李老师告诉小编:“网络课程对现场授课可以有很大的替代性,但现场观察学生反应和交流还是不可替代。人文科学还是需要更多的师生现场交流讨论,特殊时期,网课可以发挥一定的补充作用。”
“录播+作业+讨论”
在这次“线上开学活动”中,不少老师采用了“录播+作业+讨论”模式——简单说,就是录制视频(或音频)与线上交流、线下作业相结合。令人惊喜的是,这一临时启用、“因陋就简”的模式竟收到了超乎预期的效果:视频(或音频)的形式方便同学反复学习,稍有没跟上,手指回拨就可以及时跟进,这就避免了平时听讲有可能遗漏重点的情况。
以“批判性思维”主讲老师谷振诣教授为代表,他早年亲自录播的课程与最新修订的幻灯片相配合,辅以“线上特供”的特色小任务:表格式简明的课后作业与书面发言的讨论练习,在同学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原本深奥的概念逐渐生动。但谷教授还放心不下。这不,在例行的课时之外,谷老师还为同学们增设了固定的线上答疑时段。
(悄悄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曾坚持对微信“敬而远之”的谷老师专门为此下载了微信,在课程群内和同学们热情互动着呢!)
上完网课,人文学子这样说……
其实我挺喜欢网课这种形式的,尤其是腾讯会议,感觉跟线下授课的差别不太大。并且用腾讯会议上网课可以随时发“弹幕”跟老师或者同学交流上课的感受,提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如果网络条件比较好的话还可以把摄像头打开跟老师和同学视频,顺便看看大家的头发有多长了。
不过即使网课有这么多好处,可我还是想早点回学校上学,隔着屏幕很难感受到那种面对面跟同学坐在一间教室的亲近感。尤其是王震中老师的中华思想通史课,人文学院18级的所有同学坐在一起学习讨论,肯定会碰撞出很多思想火花!
——2018级历史学 陈奕漩(于湖北武汉)
正在进行线上学习的陈奕漩同学
周一,“线上开学”拉开序幕。我们专业打头阵的是外国文学史(二)。课堂挪到了微信群,同学们随时可以在微信群中和老师互动。我开心地发现,取消课堂之后,师生之间的距离反而从“台上—台下”,缩短到了“对话框—对话框”。你来我往有呼有应,反而比课堂还要方便和自由。
——2017级汉语言文学 Z同学
线上授课开始一周,比起来其他学校的忙乱和同学们的抱怨,社科大的线上授课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没有对于老师作过多的要求和安排,充分地发挥着老师和同学们的主动性,让双方一同探索更加便捷的上课方案。这正是最令人满意地地方,它绝不满足于对于某一种模式的赞美,而是积极的寻求更好的方案解决。开学前的教务处问卷收集同学们意见,从推迟推改选到实现了网上推改选。老师们积极和同学们交流,选择更合适的教学平台……我们的小院利用网络平台获得了更加广泛地交流。独特的开学,让我感受到了小院一如既往的温暖和师生的共同努力,感受着在防疫大局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9级哲学 黄崇航(于吉林长春)
和任课老师们并肩作战的,还有他们……
网络一线牵,九州俱相连,师者一人,学生百千。教学活动安全有序进行离不开同学老师的默契,而联系部署这一切,在后方为之担心劳碌的,是另一端屏幕前的学院老师们。
想必有同学已经观察到,在组建课程群时,学院的教务老师也加入了群聊,在直播/会议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那么,你知道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吗?
为了解开这个疑问,小编专门咨询了人文学院副院长李俊老师。
原来,为了使远程授课达到和在校一样的效果,每门课都设置了负责教学安排和协调联络的老师,他们进入相应的课程群以及听课平台,在第一时间掌握开课的准备情况,并在必要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其实,作为开学周的教学检查,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但平时采取的是教室外检查,尽量不进课堂,所以同学们可能不太容易注意到。鉴于本学期开学伊始的特殊情况,为保障教学检查工作不受影响,我们才会在教学微信群和授课平台,发现学院管理层老师们的身影才会在教学微信群和授课平台——其实他们是肩负着教学检查任务的哦!
人文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李俊老师还告诉小编这样的事实:
人文学院现有文史哲三大学科,本硕博三个层次,六个年级,十二个班级本科专业,除了专任教师,还有大量的特聘教授,本学期针对本科生开设的各类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近七十门,又赶上是第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网络授课,谁都不敢保证万无一失。学院任课老师都高度紧张,积极行动,克服困难,全身心投入。学院领导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确保自己的课堂不出任何纰漏的同时,精心组织,全面检查,广泛沟通,及时反馈,力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不出问题、少出问题。
在采访的最后,李老师说:等一切稳定有序了,就不用这么紧张了。
看到这句话,小编更觉得为写成这篇新闻稿所做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如果不是听到老师们真实的讲述,身处家中、只需要连上网就可以正常上课的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学校、学院所有可爱的老师和辛勤的工作人员们,在共同面对着怎样的挑战,付出了多大的艰辛。作为学生,在这特殊的一周,收获的除了惊喜和知识,更多的是激励与感动。这样的知识来之不易,正因其不易,必定更加珍惜。
在文章的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台前”以及“幕后”可爱的老师们。当然,最期待的莫过于特殊时期过后,我们社科大全体师生重会在春暖花开的校园!这个春天,有你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