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介
杨杰宏,男,云南丽江人,纳西族,艺术人类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南方文学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安徽财经大学、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迄今已出版《东巴史诗研究》《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东巴叙事传统研究》《东巴仪式叙事程式研究》等学术专著。
二、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南方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研究,对东巴文学着力较多。
三、科研项目:
1.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2008):
《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调查研究》(08C0343)。
2.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0):
《滇西北洞经音乐调查与研究》(2010C203)。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8):
《川滇地区东巴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18BZW187)。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2017):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纳西族史诗"(SS2017012)。
5.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
《东巴叙事传统调查与研究——以玉龙县为中心》(GQSJ2020023,2020);
《泸沽湖地区东(达)巴口头传统调查》(GQSJ2021020,2021);
《东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调查研究》(GQSJ2022027,2022);
《东巴传承人现状调查》(GQSJ2023029,2023)。
四、科研成果
(一)学术著作
1.《纳西族民俗通论》,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
2.《从阐释到建构:纳西族传统当代转型的民族志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3.《龙蟠故事:茶马古道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4.《族群艺术的身份建构与表述—以丽江洞经音乐为研究个案》,民族出版社,2015年。
5.《丽江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6.《杨杰宏文学作品选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
7.《东巴仪式叙事程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8.《东巴叙事传统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9.《东巴史诗研究》,学苑出版社,2024年。
(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目录
2004年
1. 《纳西族黑白色彩崇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 《〈徐霞客游记〉的民俗学价值——以丽江部分为例》,中国地质学会:《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04年。
2005年
3. 《东巴神话的叙述学解读》,《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006年
4. 《纳西族族称考》,《丽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009年
5. 《丽江本土文化产业调查与总结:以纳西古乐、东巴宫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
6. 《纳西族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调查与总结》,《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第6期。
2010年
7. 《丽江文化地理空间的构建及成因》,《思想战线》2010年第S1卷。
8. 《地方性文化中的生存意义阐释:一个纳西族老东巴丧葬仪式的调查报告》,《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第1期。
9.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族群艺术研究述评》,《民族艺术》2010年第2期。
10. 《族群艺术的建构与表述:以丽江洞经音乐为个案》,《思想战线》2010年第6期。
11. 《丽江洞经音乐源流研究述略》,《民族音乐》2010年第6期。
12. 《丽江洞经音乐传承与变迁的调查与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0年第6期。
13. 《反思与争论:现代性语境下的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0月12日。
2012年
14. 《传统艺术的地方性传承——永胜洞经古乐会现状调查》,《民族音乐》2012年第5期。
15. 《方国瑜对纳西学的贡献及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23日。
16. 《三甲义田薄:历史话语的地方叙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22日。
17. 《现代性情境中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变异——以恩施土家族民歌为研究个案》,《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4期。
18. 《展演与再造:海南黎族口头传统传承现状及思考——基于五指山市"三月三"的考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2013年
19. 《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与口头传统关系——以云南傈僳族为个案》,《保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20. 《多元互动中的旅游展演与民俗变异——以丽江东巴文化为例》,《民俗研究》2013年第2期。
21. 《多元一体国家格局下的族群互动与身份重构——以丽江为研究个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2. 《麽些考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23. 《藏族宗教文化对纳西东巴文学的影响》,《百色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4. 《旅游情境中的"纳西古乐"身份再造与传承困境》,《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5. 《东巴进城:旅游情境中传承人境遇调查及思考》,《民族艺术研究》2013年第5期。
26. 《"非遗"语境下民族文献的整理路径思考及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27. 《互动与拓展:百年东巴文化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6日。
2014年
28. 《音乐祭礼:族群艺术的身份再造与多重表述》,《民族艺术》2014年第2期。
29. 《"非遗"语境下民族口头传统文献的问题检析》,《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30. 《贵州控抗苗寨鼓藏节:"非遗"概念实践的地方性文本》,《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31. 《释比进城:灾后羌族传统文化变迁新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9日。
32. 《"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11日。
33. 《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探讨》,《民间文化论坛》2014年第6期。
2015年
34. 《转换与交融:东巴史诗的多元叙事视角》,《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35. 《苗族史诗〈亚鲁王〉翻译整理述评》,《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6. 《纳西族东巴叙事传统与民间叙事传统的互文性》,《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7. 《仪式大词:口头传统与仪式叙事关系探析——以纳西族"哲作"为个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38. 《文化地理视野中的丽江洞经音乐》,《民族音乐》2015年第1期。
39. 《东巴画的程式化特征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40. 《东巴仪式表演的文本结构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15年第4期。
41. 《金生丽水 天雨流芳——抗战时期的丽江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9期。
42. 《口头传统文本翻译整理的三个维度——以〈亚鲁王〉为研究个案》,《民族翻译》2015年第3期。
43. 《关于西畴县发展文化旅游的几点思考》,《文山学院学报》2015年增刊第1期。
44. 《南方民族史诗的类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4期。
45. 《丽江:"活着的茶马重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7日。
46. 《挑战与应对: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当代建构》,《民间文化论坛》2015年第6期。
47. 《食学的学科概念及学科属性》,《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48. 《学术信任与使命担当:从个人学术史的视角》,《中国民族教育》2015年第12期。
49. 《东巴仪式叙事中的"大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6日第839期。
2016年
50. 《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51. 《东巴祭天仪式的程式化特征及结构形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52. 《和实生物:纳西族饮食民俗类别及特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53. 《生存与展演:旅游情境中小规模展演社团的困境》,《民族艺术》2016年第3期。
54. 《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现状刍析》,《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2017年
55. 《东巴经籍文献中的口头程式句法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56. 《略论纳西族民歌类别及艺术特色》,《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57. 《民族文化推广应注重语言翻译的准确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9日。
58. 《稻作与祭天——〈布洛陀〉与〈崇般图〉的文本比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59. 《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
60. 《再论纳西族东巴教的性质问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61. 《神灵、祭祀仪式与民间叙事传统——兼评〈壮族麽经布洛陀遗本影印译注〉的多元价值》,《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62. 《东巴口头传统的要素及特征探析》,《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
63. 《民国时期丽江洞经音乐的转型与变迁》,《民族音乐》2017年第5期。
2018年
64. 《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民族艺术》2018年第1期。
65. 《多元化的南方史诗类型思考——基于创世史诗〈布洛陀〉与〈崇般突〉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66. 《〈神奇的纳西东巴文〉的价值与特色》,《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2019年
67. 《传承中的再造:羌族口头传统的文化生境及特征》,《民族学刊》2019年第3期。
68. 《纳西族与彝族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5期。
69. 《传统民俗的现代价值再探讨——以岷县青苗会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70. 《纳西族农业民俗谫论》,《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71. 《纳西族姓氏背后的文化密码》,《中国民族教育》2019年第11期。
72. 《仪式中的"大词":东巴叙事传统的主题与故事范型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
73. 《东巴叙事传统的传承方式与文本创编析论》,《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2020年
74. 《多维与互构:图像学视域下的东巴神话研究——以丁巴什罗图像为中心》,《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3期。
75. 《东巴叙事传统的研究范式与多维观照》,《民族文学研究》2020年第2期。
76. 《以情感为导向的叙事策略——以东巴经诗〈鲁般鲁饶〉为例》,《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77. 《神话与艺术关系的多维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0年第3期。
78. 《英雄史诗〈黑白之战〉中的军事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一作者)
79. 《历时性视域下〈布洛陀〉研究之思考》,《百色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80. 《从改造到展演:神话主义视域下的东巴神话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
81. 《族群艺术的资本利用与身份危机》,《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82. 《丽江洞经音乐的本土化及审美特质论析》,《民族音乐》2020年第4期。
83. 《民族地区旅游如何注入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民族教育》2020年第11期。
2021年
84. 《传统的发明:丽江棒棒节的传承与变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85. 《纳西族东巴画的性质、概念及其特征》,《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86. 《白沙之战:一场被长期误解的战争——以〈葫芦信〉与〈龙女树〉比较为中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
87. 《仪式叙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维度》,《百色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
88. 《纳西族日月崇拜的图像叙事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4期。
89. 《用镜头讲好民族故事——民族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中国民族教育》2021年第9期。
90. 《史诗的经典化、仪式叙事与概念范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0日第4版。
2022年
91. 《丽江周边地区的洞经音乐及其影响》,《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
92. 《"神话主义"概念内涵与范畴的再思考》,《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1期。
93. 《茶马古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94. 《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甘肃民族研究》2022年第5期。
95. 《"非遗"视域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2年第4期。
96. 《如何辩证看待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文山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97. 《创新传统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广西巴马为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98. 《"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以纳西族民歌为例》,《民族艺术》2022年第6期。
99. 《明代丽江纳西族姓氏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2023年
100. 《对人性保持温暖的向往——马子云〈玉龙山白云再歌〉评析》,《大理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
101. 《丽江纳西族情歌艺术特色论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第2期。
102. [法]克里斯蒂安•塞迪奥(Christiane Seydou)文,杨杰宏译:《词与音乐:马西纳地区富尔贝人的史诗类型》,《百色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103. 《聚散之变:东巴叙事传统的传承与流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104. 《跨界与融合: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2022年度研究报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105.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多民族文学交融共生关系研究》,《学术探索》2023年第8期。
106. 《民族志视域中的茶马古道与地方文化构建——以丽江阿喜村为例》,《保山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
107. 《论东巴文学的源与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108. 《民族文学视域中的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学遗产》2023年第5期。
2024年
109. 《传承中的变迁:勐海布朗族传统民歌调查与思考》,《民族地区语言艺术研究》2024年第1期。
110. 《仪式演述视域下的东巴史诗类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
111. 《藏族与纳西族的创世神话比较研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第4期。
112. 《仪式语境下史诗概念及类型探析——以东巴史诗为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
113. 《仪式中的演述与交流——以东巴史诗为例》,《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
114. 《史诗传播的同源异流与眼耳之辨——以纳西族创世史诗比较研究为中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6期。
115. 《图像与仪式演述视域下的东巴服饰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24年第6期。
2025年
116. 《动态文本:仪式史诗的文本类型研究——以东巴史诗为例》,《百色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117. 《转型与反思:2020—2024年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发展报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
四、科研项目
1.2008年5月,主持并完成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东巴文化在学校传承调查研究”(08C0343)。
2.2010-2012年主持并完成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西北洞经音乐调查与研究”(2010C203)。
3.2011-2018年参与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重大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口头传统音影图文档案库子项目”,承担完成土家族、黎族、彝族、普米族、羌族、苗族、瑶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傈僳族、基诺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毛南族、仫佬族等口头传统调查报告,共56万字。
4. 2018-2023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川滇地区东巴史诗的搜集整理研究”(18BZW187)。
5. 201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纳西族史诗”,项目编号:SS2017012。
6. 2022-2023年主持并完成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东巴传承人现状调查》项目编号:GQSJ2023029)。
7.2021-2022主持并完成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东巴文学的创造性转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GQSJ2022027)。
8.2020-2021主持并完成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泸沽湖地区东(达)巴口头传统调查”,项目编号:GQSJ2021020。
9.2019-2020主持并完成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基地项目《东巴叙事传统调查与研究——以玉龙县为中心》项目编号:GQSJ2020023)。
10.2024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冷门绝学重大项目——纳西东巴文学。
五、获奖情况
1.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2013年);
2.中国优秀博士后论文成果奖(2014年)。
3.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