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师资队伍 >  ·   全体教师 >  ·   J >  ·   正文

井玉贵

发布时间:2019-05-27浏览量:作者:


一、个人简介

井玉贵,1973年生,山东临朐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明清文学与文化。出版专著《陆人龙、陆云龙小说创作研究》,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学刊》《中国文化研究》《励耘学刊》《国学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社会兼职: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中国俗文学学会理事、《曹雪芹研究》编委。

二、研究领域

中国古代小说、明清文学与文化

三、科研成果

1、专著

《陆人龙、陆云龙小说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编著

[1] (清)秦淮墨客编次,井玉贵校注:《续英烈传》,书海出版社1999年版。

[2] (明)许仲琳编,井玉贵校注:《封神演义》,金盾出版社2008年版。

[3] 李汉秋主编,井玉贵、叶楚炎副主编:《〈儒林外史〉与中华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3、论文

[1] 《装病与佯狂:基于小说知识学视域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4年第10期。

[2] 《道德困境与叙事策略——三国故事“取益州的嬗变”》,《文学遗产》2024年第1期。

[3] 《〈儒林外史〉艺术形象研究新维度之拓展——从人物原型研究的限度谈起》,《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

[4] 《小说知识学视阈下的盲瞽叙事刍论》,《明清小说研究》2022年第3期。

[5] 《“笛声如故”的智慧——施德操〈北窗炙輠录·笛声〉品读》,《文史知识》2021年第3期。

[6] 《浮薄世界的忧思——〈儒林外史〉意义建构新探》,《阐释学学刊》2021年总第2辑。

[7] 《〈儒林外史〉艺术形象之生成探微——以人物原型研究的反思为中心》,《文学遗产》2021年第6期。

[8] 《偏执的生命焦虑及其艺术表达——庄周鼓盆故事主题意蕴发微》,《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2期。

[9] 《从知识到信仰:历史上的“割股”行为及其文学书写》,《国学学刊》2020年第3期。

[10]《李纨判词、曲子之谜再探——关于凤姐、李纨关系及巧姐结局问题》,《曹雪芹研究》2019年第3期。

[11]《贵族世家的衰颓与平民情结的生成——管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精神联系》,《红楼梦学刊》2018年第6辑。

[12]《王玉辉的追求与悲剧——程襄龙〈唐烈妇传〉的发现及意义》,《励耘学刊》2018年第1辑。

[13]《金陵惊鸿:奇女子沈琼枝形象的诞生及其文学意义》,《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第13辑(2017年)。

[14]《宋江招安悲剧的历史文化反思》,《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

[15]《读〈儒林外史〉札记三则》,《明清小说研究》2016年第3期。

[16]《他山之石,抑或唐突西施——美国汉学家黄卫总论薛宝钗之检讨》,《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2辑。

[17]《〈儒林外史〉有关科举事象之考释——乾隆十九年前的科考诗赋问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3期。

[18]《胥吏文化对〈水浒传〉的多层次渗透》,《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夏之卷。

[19]《“黛玉家产之谜”与“李纨判词之谜”平议——红楼研究“求深反惑”现象之省思》,《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3辑。

[20]《历史上的毛文龙及其在时事小说中的反映——以颂毛小说问世背景之考察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3期。

[21]《关于〈清夜钟〉作者的再探讨——兼与顾克勇、蔚然先生商榷》,《中文自学指导》2008年第1期。

[22]《“传信”与“违实”——〈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论》,《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23]《新近发现的陆云龙传记资料〈陆蜕庵先生家传〉及其他》,《文献》2003年第4期。

[24]《〈警世阴阳梦〉、〈清夜钟〉作者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25]《略论蒲松龄的宗法思想》,《蒲松龄研究》2001年第4期。

[26]《陶渊明享年76岁说不能成立的两点补证》,《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四、科研项目

[1] 2022年完成校级拔尖研究项目“《儒林外史》人物原型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 2023年完成校级后期资助项目“小说知识学视阈下的装病/佯狂书写研究”。

五、获奖情况

[1] 202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第二届“社科学子最喜爱的老师”称号。

[2] 论文《〈儒林外史〉艺术形象之生成探微——以人物原型研究的反思为中心》(载《文学遗产》2021年第6期)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2019~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