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人简介
陈君,字温其,河南鹿邑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9),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200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2006)。主要从事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出版专著《东汉社会变迁与文学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润色鸿业:<汉书>文本的形成与早期传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2008 -2009)、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学院(2018)访问研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日本佛教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等校发表学术演讲或参加学术会议。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第三届“勤英文学研究奖”(20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5)、第三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二等奖(2018)、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18)。
二、研究领域
汉魏六朝文学
三、科研成果
(一)专著
《东汉社会变迁与文学演进》(37.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润色鸿业:<汉书>文本的形成与早期传播》(33.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二)论文
1. 《释“伫中区以玄览”》,《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
2. 《张衡<西京赋>与<思玄赋>中的小说因素》,《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3. 《论张衡对汉魏文学传统的贡献》,《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 《2004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5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06年8月第1版。
5. 《鸿都门学之兴衰及其历史启示》,《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2期(总第61期)。
6. 《东汉后期的游宦、游学之风与文人五言诗》,《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4期(总第133期)。
7. 《西晋荀<录>与汉魏乐府》,《乐府学》第2辑(2007)。
8. 《东汉文人地理分布的变化与文学风貌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第1辑(2007)。
9. 《东汉文学札记》(上),《古籍研究》2007卷·下(总第52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10. 《从兰台文人到“宪府文章”——班固的宦海浮沉与文学活动》,《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3期(总第138期)。
11. 《2006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7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08年6月第1版。
12. 《论汉代兰台文人及其文学活动》,《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13. 《从睡虎地秦简<游士律>说到汉初的游士》,《简帛研究》贰零零伍,2008年9月第1版。
14. 《东汉文学札记(下)》,《古籍研究》2008卷·上(总第53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5. 《2007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8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09年1月第1版。
16. 《班固<幽通赋>探微》,《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3期(总第144期)。
17. 《<两都赋>的创作与东汉前期的政治趋向》,《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
18. 《东汉立碑之风与蔡邕碑文的成就》,《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3期(总第150期)。
19. 《又一座高峰的崛起——论东汉窦宪幕府文人及其文学活动》,《国学研究》第2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20. 《2009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0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10年12月第1版。
21. 《政治·地域·文学——东汉中期文人之交往》,《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5期(总第158期)。
22. 《2010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1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11年11月第1版。
23. 《马融<上林颂>的作年及其时代背景》,《济宁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4. 《环绕班固<典引>的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10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25. 《王褒、庾信等文人的入关与南朝文学在北朝的移植》,《流寓文化与雷州半岛流寓文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26. 《评<上古与中古前期中国文学研究参考指南(上卷)>》,《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7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27. “An Ignored Phase of the Court Literature of the Han Dynasty---The Magnolia Terrace Group and Their Literary Activities”, Literature, Aesthetics and History: Forum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therlands(《文学·美学·历史——中荷文化交流论坛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
28. 《中古隐逸传统中被忽略的一环——关陇高士及其对隐逸传统的建构》,《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29. 《2013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4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14年12月第1版。
30. 《<文章流别集>与挚虞的文体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31. 《汉晋之间的青土隐逸及其文学与学术影响》,《文学遗产》2015年第6期。
32. 《“南朝词臣北朝客”——陈隋间入北的南方文人及其文学活动》,《安徽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
33. 《<汉书>的中古传播及其经典意义》,《上海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34. 《汉代车师国史表(前108-191)》,《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35. 《政治文化视野中<汉书>文本的形成》,《文学遗产》201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36. 《振大汉之天声——<封燕然山铭>的历史文化阐释》,《文史知识》2017年第12期。
37. 《2016年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17年卷,中国文学年鉴社2018年1月第1版。
38. 《知识与权力:关于<汉书>文本形成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1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8期全文转载。
39. 《中国现代学术之梵文因缘(上)》,《文史知识》2018年第3期。
40. 《中国现代学术之梵文因缘(中)》,《文史知识》2018年第4期。
41. 《中国现代学术之梵文因缘(下)》,《文史知识》2018年第5期。
42. 《中古时代的<汉书>注释传统》,《岭南学报》复刊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
43. 《<史><汉>之际“帝典”新范式的形成》,《古典文学知识》2020年第4期(总第211期)。
44. 《汉魏六朝诗文文本的流动与变异》,《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5期全文转载。
45. 《源流周赡的通人之作——读刘永济先生〈十四朝文学要略〉》,载刘永济著《十四朝文学要略》,商务印书馆2021年1月出版。
46. 《中古回文诗三题》,《北方论丛》2022年第5期(总第295期)。
47. 《中古时代的江汉隐逸》,《湖北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5期全文转载。
48. 《关于周秦之变的思考——<青铜时代><十批判书>与郭沫若先秦思想研究管窥》,《郭沫若研究》总第1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
49. 《<寄迹山水:中古时代的会稽隐逸>》,《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
50. 《<大学><中庸>的经典化及其现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7月15日。
四、科研项目
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汉书》文本的形成及其早期传播”(16FZW008)。
五、获奖情况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第三届“勤英文学研究奖”(20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5)、第三届“董治安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奖”二等奖(2018)、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