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系列讲座回顾|第十二讲:作为舞台艺术的中国戏曲
2024年11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图书馆承办的美育讲座第十二讲《作为舞台艺术的中国戏曲》在教学楼201成功举办,本次讲座有幸邀请现任中央党校文史部副教授、文学室副主任孙羽津老师,带领同学们深入探索中国戏曲艺术,深刻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讲座开始前,主持人宋溟老师对孙羽津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同学们准备精彩讲座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孙老师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中华文化、戏曲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在央视戏曲春晚演出京剧《武家坡》《双投唐》等选段,多次在全国各地高校开设中国戏曲文化讲座。
讲座伊始,孙羽津老师就以《武家坡》选段中的一段唱腔,引出了今天讲座的主题——中国戏曲与舞台艺术,他提出中国戏曲的构成法则是“执一驭多”的,即一名多种(中国戏曲包括三百多剧种)、一种多行(每个剧种拥有生旦净丑等多个行当)、一行多派(每个行当涌现了若干流派)、一角多能(每个主演都需要具备多种才能)等。
目前,中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孙老师特别强调了昆曲和京剧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昆曲作为“百戏之祖”,以其6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清丽婉转的声腔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京剧则是中国的国粹,在逐步融合各地戏曲精华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唱腔、念白、做功和武打技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随后,孙羽津老师指出: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即“抒情造境”。他认为:“相比于完整而繁复的叙事结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在中国戏曲中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情与境寄托着美与善,绵延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并以白朴代表作《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选段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指出中国戏曲在抒情的基础上,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审美存在显著差异,即西方戏剧更注重叙述结构和情节推进,而中国戏曲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深造以及伦理关照,尤其是对角色“忠孝节义”的形象刻画,例如在京剧中脸谱的象征意义与教化功能。此外,孙老师通过梅兰芳蓄须明志、程砚秋务农青龙桥的故事,向同学们展现了戏曲艺术家们在抗战时期的坚守与奉献,体现了戏曲艺术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真正具有“文以化人”强大美育作用的中华文化瑰宝。
讲座的最后部分,孙羽津老师将焦点转向了现代戏曲的发展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戏曲艺术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现代戏曲在历史上的创新不仅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的百花齐放,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伟大建设中诞生的宝藏,它展现了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革命生活,并通过传统戏曲元素的继承与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如《沙家浜》等一系列革命现代京剧。与此同时,现代京剧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梅兰芳先生的访美不仅展现了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还促进了世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重新评价和认识,现代戏曲在继承传统上的创新性发展让它能够走向世界、光耀寰宇,也展现出戏曲艺术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国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同时,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仍蕴含着无限可能,它有能力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纽带。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