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主持传播与语言表达
课程编号:1112020008
授课教师:苏媛
开课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简介:一、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建设情况《主持传播与语言表达》这门课程已开设 6年,课程前身《播音主持与语言表达艺术》已开设10年,为本课程的开设打下坚实 基础,经历了溯源——初建——探索——变革——重塑5个建设发展阶段。荣获北京 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市高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北 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省部级奖项和多项校级奖项。(二)课程理念、定位和意义1. 课程理念:守正创新、启智润心、以爱为名、以学为养——好的教学是一种唤醒。课 程整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 习和主动学习,适合个性化和分层教学。2.课程定位:“广播电视学”和“新闻学”是国家 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主持传播与语言表达”是广电专业和新闻专业核心课程,作为通 识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推出,为推动新文科建设,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在全 球化和全媒体时代,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创新型口语传播人 才。3.课程意义:“挟理论而谋务实”是课程的基本宗旨。不管人类传播媒介如何融合与 裂变,语言表达与沟通永远是人类交流的基本途径,因为只有它是从人的身体内发 出,与人的呼吸同步,从而带有人的体温的一种最为人性化的传播手段。也许站在这 个角度,我们就能更为深入地理解开设这门课程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情怀。(三)主要教 学内容1.口语传播基本理论2.口语传播创作基础3.全媒体口语传播专题实战演练 (四)重点难点1.软实力:“以德树人”和价值引领,如何做到“润物细无声”?缺少“精 气神儿”,如何注重心理建设,塑造健全人格?2.硬实力:“非专业” 、“重文轻语”和个 性化、差异化问题,如何改善口语表达整体面貌、人际沟通能力和全媒体传播能力, 实现从“语质”到“语智”的提升?3.核心素养:从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 培养,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新理念、新知识、 新技术等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4.学习效果评价:如何避免学习效果评价的主观性和 随意性?设置科学、多元、严谨的评价方式,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设计:运用学生们最熟悉、最喜欢的现代化科技方式,运用线上线下 混合式教学开启数智时代立体、交互的教学模式,打造“行走”的课堂、“移动”的知识, “互动”的教学,使知识触手可得,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效延伸。(二)教学策略设计“思 政建设与新闻传播专业贯通发展”策略(三)教学方法设计科教融合、技术赋能,运用 倒推型逆向思维法和“九+六+N”教学法:从“加涅九段教学法”经典教学理论中找到支 撑点和结合点,在“BOPPPS六步教学环节”中匹配N种具体方法,如:讲授法、演示 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练习法、强化法等,实现“教 法”与“学法”的统一。三、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注重“教学评”一致性。利 用互动教学平台,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采用AI大数据评价、学生互评、老师过程式 评价、期末作品评价等契合口传人才培养类型的考核方式,提升评价的多元化、过程 性和科学性、严谨性,数据可追溯、可测量、可留痕、耐检验。采取这样的考核诊断 方式,使得学生有的放矢,专业能力改进积极有效。四、课程设计特色 融入思政内 涵和红色文化价值引领;教学重心由“教师中心”转变为“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师角色定 位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领者”;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由“知识的学习能力”到“知 识的整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运用数字化立体、交互式课件平台资 源,实现分层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教、学、评”一致性闭环课件构架设计。将口 传专业知识与场景的对接,课程建设创新思路着眼“新文科”建设的新国情、新需求、 新技术,与课程目标和痛点问题对标,课程注重“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 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