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宁,1969年生,江苏江阴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韩愈研究会副会长。1987至1997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7至199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9至200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1至2002年,任韩国高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交换教授;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莱特访问学者(Fulbright Scholar)项目资助,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2012年7月,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唐宋诗学与文章学研究,关注与此相关的思想史、经学史问题。
著作
1.《唐宋诗学与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2.《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王维孟浩然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2005,2011年修订再版;
5.《春秋左传学史稿》(合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2000年修订再版;
6.《中国文化史纲要》(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007年修订再版;
7.《〈古文观止〉注评》(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2004年修订再版;
8.《魏晋文选注》(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9.《新编唐诗三百首》(合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
编著
1.《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合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沈玉成文存》,中华书局2005年。
译著
英语
1.《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美包弼德著)(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Peter K. Bol),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唐宋转型的反思》(美包弼德著)(Reconsidering Tang-Song Transition: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Intellectual Change Peter K.Bol),《中国学术》Vol(2000)No.3,《中国唐代学会会刊》(台湾)第13辑(2005)转载;
3.《凡俗中的超越—论欧阳修诗歌对日常题材的表现》(加拿大柯霖著)(Mundane Transcendence: dealing with the everyday in Ouyang Xiu’s Poetry Colin Hawes),《思想史研究》第四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4.《西方规范中的中国问题研究:评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美牟复礼F.W.Mote著),《思想史研究》第四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5.《全景式的展现:评刘子健〈欧阳修:十一世纪的新儒家〉》(美贺凯Charles O. Hucker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日语
《乐府诗〈采莲曲〉的诞生》(日市川桃子著),《中日学者中国学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论文
1.《韩愈“文道观”与儒家文教思想的转型》,张清华、杨丕祥主编《韩愈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质文相救”与李白〈古风〉其一的解读》, 《文学遗产》网络版2012年第2期;
3.《沉潜开拓,神超独游:葛晓音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天中学刊》2012年第8期;
4.《中国文学的多元传统与经典传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16日;
5.《庐山佛道传统与中国山水诗》,《匡山诗海映千秋: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月;
6.《注经、著论与修史:玄学著述体制与魏晋学术转型》,《国学学刊》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7.《赵执信诗文关系思考的理论意义与创作基础》,《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第4期;
8.《叙事与“六一风神”》,《文学遗产》2011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8期全文转载;
9.《论中唐春秋学的义例思想》,《中国哲学史》2011年第3期;
10.Is Li Bai a Romancist? Understanding an Old Poet through a New Concept,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Volume 5- Number 1,2011;
11.《“论”体文与中国思想的阐述形式》,《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摘要转载;
12.《其学沛然出乎醇正——吴小如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13.《“敬”的诗世界》,《中国儒学》第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4.《“近世性”与中唐文学》,《国学学刊》2010年第3期;
15.《杜甫五古的艺术格局与杜诗的“诗史”内涵》,《文学遗产》200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6.《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7.《杜预和〈春秋〉义例学的转型》,《长江学术》2009年第1期;
18.《中国大陆近十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文讯》(台湾)2009年第1期;
19.《啖、赵春秋学的分歧与会通:“变周”、“从周”与中唐思想变化》,《中国经学》第4辑(2009);
20.《“常情”与“知性”:论白居易诗歌的表情方式》,李振刚主编《白居易诗歌国际研讨会论文选》,河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
21.《启功先生和古文献学》,《古籍整理简报》2008年第12期;
22.《李白是浪漫诗人吗?:反思中国20世纪对李白的浪漫主义解读》,《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文史知识》2008年第7期摘要转载;
23.《论毛诗诗教观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联系》,杜维明主编《思想·文献·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中国文学年鉴》2009年摘要转载;
24.《“风化”与“讽谕”:论欧阳修〈诗本义〉与毛诗说诗立场的差异》,《思想史研究》第四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5.《“务去陈言”与“归本大中”:韩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年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6.《韩愈“博爱之谓仁说”发微—试论韩愈儒家思想的特点》,《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年第3期;
27.《中古文论中“文质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旨趣》,《聂石樵教授八十寿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2月;
28.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ems by Tang Dynasty Courtesans and Taoist Nuns,Chinese Studies Vol 5, No.1 Oct. 2005;
29.《论韩文“不平之鸣”的抒情特色》,《中唐文学会报》(日本)第12号(2005);
30.《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10期;
31.《晚唐五代诗歌概述》,《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32.《论唐代女性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中国妇女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3.《论王安石绝句对中晚唐绝句的继承与变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4.《洛阳女儿的婚礼》,《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
35.《翻译王维有几种方式》,《读书》2004年第5期;
36.《〈人间词话〉诗学趣味浅析》,《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夏之卷;
37.《论韩愈〈毛颖传〉的托讽旨意与俳谐艺术》,《清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8.《论晚唐五代诗学的尚丽观念》,《东北亚研究》(韩国)第5辑(2003 );
39.《研炼史识,考求文心——聂石樵先生〈唐代文学史〉读后》,《书品》2003年第5期;
40.《试析唐代娼妓诗与女冠诗的差异》,《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
41.《论唐末的香艳诗人》,《唐代文学研究》第9辑,2002年4月;
42.《仁义之人,其言蔼如——评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陈贻焮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3.From “View”(境象) to “Flavor”(韵味)——The Difference between Sikong Tu’s Theory of “Flavor More than Taste” and the Yijing Theory in the high and mid-Tang ,Sungkyu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Vol 2, No.1 Feb. 2002, pp191-209;
44.《宋代诗论的因变,性理影响的融入——论李齐贤的诗学观念与中国宋元诗学观念的联系》,《东北亚研究》(韩国)第1辑(2001);
45.《宋调的形成与韩、白、欧三家诗》,《中国语文论丛》(韩国)第19辑(2001);
46.《评〈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中国学术》Vol(2000),No.1;
47.《诗成缘何泣鬼神》,《文史知识》1999第6期;
48.《“求奇”与“求味”——贾姚五律的异同及其在唐末五代的流变》,《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49.《论唐末科场黑暗的根源》,《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第6期;
50.《论唐末绝句艺术的丰富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98第6期;
51.《论欧阳修诗歌的平易特色》,《文学遗产》1996第1期;
52.《试论欧阳修提倡平易文风的思想渊源和时代意义》,《北京大学学报》 1995第2期;
53.《杜甫诗歌的平淡美》,《古典文学知识》1995第6期;
54.《女词人的独特贡献—论李清照的〈词论〉》,《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第10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全文转载;
55.《欧阳修西京交游及事迹考辨》,《古典文献研究论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
56.《立足文本的创新—评金开诚先生〈屈原辞通论〉》,《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57.《悲秋题材与文人心态》,《文史知识》1989年第4期;
58.《释六朝文献中的“楚”字》,《文史》第33期。
所获奖励
1.2004 论著《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2004 论著《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获北京师范大学第七届励耘奖学助学基金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
3.2000 博士论文《唐末五代诗歌研究》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唐古文与儒学转型”10BZW038(2010-2013);
2.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通论》02AZW002(2002—2004),承担其中“晚唐五代诗歌概述”部分;
3.参加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全宋诗》(1991-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