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泽祥,男,1966年10月生,安徽省岳西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湖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工作多年。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入选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被华中师范大学聘为二级教授。2017年4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要研究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和汉语词汇语义,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60余篇。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2项,其中2013年获得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9年获得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应邀到美国、新加坡、越南、泰国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大学短期工作或进行学术交流。
曾任湖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国际双语学会理事,教育部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法与语篇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科研副院长。现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义功能语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辞书学会理事。
在高校工作期间承担的主要课程如下:
本科生:《现代汉语》、《语言学论文写作》、《论文写作与规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研究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学》、《语言研究方法论》。(硕、博)
专著
1.《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大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2004年重印;
2.《邵阳方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名词及其相关结构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汉语联合短语研究》(合著,第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岳西方言志》(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6.《汉语空间短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7.主编“句法语义结构优先序列研究丛书”(3本),作者分别是肖任飞、王文格和程书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2014年。
论文
1.形容词的AABB反义叠结,《中国语文》1993第5期343-351页,与邢福义、李向农、丁力合作;
2.“谢谢”的原因宾语凝结式及其南北差异情况,《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4期23-28页;
3.“满+N”与“全+N”,《中国语文》1996年第5期339-344页;
4.动宾短语和“服从”原则,《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3期;
5.现代汉语的命名性处所词,《中国语文》1997年第5期326-335页;
6.名词的空间义及其对句法功能的影响,《语言研究》1997年第2期;
7.动词的空间适应性情况考察,《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253-261页;
8.两个指人名词组合造成的复指短语,《汉语学习》1998年第3期;
9.通比性的“很”字结构,《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1期,储泽祥、肖扬、曾庆香;
10.相似性的“N1似的N2”格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
11.“连用”手段下的多项NP,《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108-115页;
12.“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411-417页;
13.“底”由方位词向结构助词的转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31-35页;
14.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应重视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1-13页,与谢晓明合作;
15.异类词联合短语研究,《中国语文》2003年第3期213-219页,与谢晓明合作;
16.“老/小·姓+称谓性指人名词”格式的使用情况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
17.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4期,与邓云华合作;
18.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中国语文》2004年第2期112-122页;
19.赣语岳西话的过程体与定格体,《方言》2004年第2期139-147页;
20.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汉语学报》2004年第2期;
21.汉语量词“片”及其自相似性表现,《语言科学》2005年第3期;
22.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2期,与曹跃香合作;
23.里外关系变化的四种表达式及其标记模式,《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与刘光明合作;
24.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中国语文》2006年第3期216-224页;
25.湖南慈利通津铺话中的“两个”,《方言》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与丁加勇、曾常红合作;
26.“有定居后”与现实性的无定NP主语句,《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38-51页,第二作者,与魏红合作;
27.句式义与词项:英汉“共同耗用”句式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252-256页,第二作者,与唐燕玲合作;
28.汉语口语里性状程度的后置标记“去了”,《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3期43-49页;
29.汉语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与“联系项居中原则”,《中国语文》2008年第5期410-422页,第一作者,与陶伏平合作;
30.动词的“重新理解”及其造成的影响,《古汉语研究》2009年第3期,20-26页,第一作者,与王寅合作;
31.强调高程度心理情态的“一百个(不)放心”类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1期58-68页;
32.在多样性基础上进行倾向性考察的语法研究思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90-94页;
33.中国语言序数语法表达式的类别和共性特征,王霞、储泽祥,《民族语文》2012年第1期29-38页;
34.“我人还在这儿呢”——限定性同指关系、指称意图与语言形式的选择,《语言科学》2012年第5期464—476页,第二作者刘琪。
35.海峡两岸“透过”用法的多样性与倾向性考察,储泽祥、张琪,《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4期:70-79页;
36.汉语方言感谢语及其回应语的类别研究——兼论感谢语的“回应错配”现象,《语文研究》2014年第2期:55-59页,储泽祥、刘琪;
37.制约“忽然”句法位置的若干语用因素,《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498-507页,储泽祥、刘琪;
38.网络语言里“各种”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兼论网络语言的语法化特征,《语言学论丛》第四十九辑66—85页;
39.汉语OV语序手段的指称化效用,《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3期318-330页,储泽祥、王艳;
40.汉藏语OV语序表被动的情况考察,《民族语文》2016年第6期:14—25页,储泽祥、王艳;
41.列举义“等等”的形成,《古汉语研究》2017年第4期:2-9页;
42.汉语构词重叠与构形重叠的互补分布原则,《世界汉语教学》2018年第2期:173-183页。
资料来源链接:http://ling.cass.cn/xzfc/xzfc_xzjs/201812/t20181221_4797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