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光》创刊,时间已悄然走过一个春夏秋冬。《流光》第二期启航之际,《流光》编辑部诚邀您重读《流光》创刊号卷首语。希望我们依然葆有《流光》赤诚的初心,步履不停。
《流光》卷首语
张伯江
提笔面对“流光”两个字,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份沉重。现代教育意义上的中国语言文学长河,在社科大组建之前,已经静静逝去了百余年的历程;社科大中文学科的细流,在这个院刊的创办之前,也默默度过了五年的光阴。“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这份以“流光”为名的刊物,但愿来得不算太迟。
相信它会成为文学院学子的精神家园。
聚在这里,我们捕捉流光。未敢暂忘的,是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的赞语,是“敏于自觉、勇于奋斗”的寄望,以及“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义肺腑之言。没有什么留得住时间的脚步,以青春的名义去记录生活里浮动的点点微光,去发现青春、理解人生,去聆听心声、交流观念、碰撞思想,去探索激活文明、滋养未来的路径,为实现民族复兴积聚力量,是每一个文学青年可以从眼前、从脚下尝试去做的事情。
聚在这里,我们沐浴流光。鲁迅《三闲集》中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这每一点萤火、每一束微光集合起来便是足以照耀时代的璀璨之光。百年里代复一代的青年,用他们的青春书写了中国语言文学的生命历程,这一份遗产和精神,从未付与逝川。德厚流光,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建设是我们最重要的使命。四十多年的研究生教育史,七十多年的研究所建设史,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学术大师群像,铺成了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云程。“万树流光影,千潭写锦文”,走在历史与世界交汇处的近现代中国学术史,记载着前辈师长筚路蓝缕、洞隐烛微的行迹,也必将留下我们新一代学子笃学尚行、踵事增华的足音。
未来的流光里,应该可以期待,有人吟出何其芳那样热情似火的诗句,有人写出唐弢那样清丽隽永的散文,有人做出丁声树那样颠扑不破的研究,有人像吕叔湘那样睿思明辨,有人像钱锺书一样学贯中西……愿有英俊出中文,愿有流光照耀你我的内心,愿有学术之光烛照思想,用我们蓬勃着生命实感和人文关怀的文字浸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