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公告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美育系列讲座回顾|第三讲: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浅谈视觉图像汉字的艺术唤起能力

发布时间:2023-12-16浏览量:作者:

12月15日下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务处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图书馆承办的美育系列讲座(第三讲)在图书馆笃学讲堂成功举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金牌导师,中国文字博物馆学术委员,巴黎汉字节共同创始人常耀华教授应邀,为我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囊括万殊,裁成一相——浅谈视觉图像汉字的艺术唤起能力”的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常耀华老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汉字是什么?如果抛开权威的解释,汉字就可以跳出语言的桎梏,进入无关语言交流的另一种维度。从视觉心理的维度来看,由于视觉中心区域有限,“观看”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视觉心理维度,就是汉字研究的盲点之一。常耀华老师举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实例:在汉字研究者的眼中,甲骨文是象形字,而在艺术家眼里,甲骨文是简笔画。这两种不同的定性恰恰反映了问题所在。

随后,常耀华老师与同学们讨论了图像与图像学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言人人殊,W. J. T.米歇尔把图像学区分为广义的图像学和狭义的图像学,称其探讨的问题就在广义的图像学与狭义的图像学之间的某处;贡布里希则认为图像学是阐释“艺术中的象征符号”的学问。现代图像学派奠基人瓦尔堡提出“批判性图像学”,尝试诠释图像志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世界观与人文内涵,这一观点突破了“美感鉴赏”式的艺术研究局限,对后世影响巨大。

接下来,常耀华老师将汉字与图像结合,为同学们讲述了视觉图像汉字的二重性特征。汉字是视觉型的文字,与其他类型文字相同的是,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但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比拼音文字更具图像性。在汉字处于原始文字阶段时,汉字与图像纹样界限并不十分清晰,有很多直接拿汉字作纹样的例子。这表明,中国早期象形文字和图像的形貌几乎无法区分。当然,中国早期象形文字不能与整个汉字系统等而视之,隶变以后的汉字实际上也成为了语言书写符号,但以形表意的本质没有改变,例如今天常用的“串”字,仍可以起到由形表意的作用。

最后,常耀华老师谈到了视觉图像汉字的唤起能力。贡布里希把语言的功能分为表达、唤起和描述几种,常耀华老师认为,被称为“图形语言”的甲骨文金文等视觉图像汉字,不仅具有出色的表达功能,同时也兼具图像的唤起功能,其唤起能力与绘画图像相比并不逊色,能构成一种直接映入眼睛的视觉冲击。古人造字不一定整体造字,大多是取其最突出的特征。汉字是对自然的概括、总结和归纳,是折射自然的镜子,汉字本于物象,一望便知其义。以甲骨文为例,其造字过程“本乎天地之心”,最后“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视觉图像汉字是一种心灵的图像,是一种对心灵的震撼。

此次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常邀华老师的精彩讲解,同学们领略到了视觉图像汉字极强的感召能力,愈发坚信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