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公告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美育系列讲座回顾 |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中国早期石窟艺术——以云冈石窟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05浏览量:作者:

12月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敏庆应邀来我校为同学们讲解中国云冈石窟艺术。








王敏庆老师首先介绍了我国石窟遗迹的分布概况以及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传播的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从中亚沿古丝绸路,经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另一条则是经海上丝路,从南亚至东南亚进入中国。云冈石窟兴建于北魏时期,是佛教艺术进入中原后第一个由皇家组织开凿的大型石窟群,对中国石窟艺术影响深远。在讲座中,王敏庆老师分享了她不久前在云冈石窟考察一个月的成果,以诸多清晰的图片和无人机拍摄的影像介绍了云冈石窟的全貌、分期、内部洞窟结构及主要造像内容。



之后,王敏庆老师详细分析了云冈石窟的造像风格,如佛头、服饰、飞天形象、发髻等,同时将之与犍陀罗佛像、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进行对比,进一步讨论了整个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先后受到了来自犍陀罗及印度笈多艺术的深刻影响,并勾勒出其传播路线。同时,在这一交流融合过程中,促成了以张僧繇为代表的南朝艺术新风格的出现。最后,王敏庆老师例举了云冈石窟中心塔柱式窟型、天宫伎乐、佛龛样式、佛塔、思惟菩萨造像等几个具体的案例,着重探讨了它们所蕴含的外来因素及其在中国匠师手中的转化与创造,例如,源自古希腊科林斯柱式的变化、佛塔部件山花蕉叶的出现、造型独特的单层方形覆钵塔等,在清晰地展示了云冈石窟中的域外艺术因素与世界几大文明之间渊源的同时,也展示了其与中华文化的交融,这个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也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过程。



讲座的最后,同学们和王敏庆老师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交流。赵菁老师感谢王老师在讲座中以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细致解析云冈石窟佛教造像之美的“秘密”,也让同学们感悟到,只有不断地开放、加强对外交流,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此次讲座是面向全校师生的美育系列讲座第一讲,由文学院主办,图书馆承办。敬请关注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