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下午2点,文学院“新苗计划·经典导读”第三期《墨子间诂》读书会在党校楼顺利开展。本次读书会由李艳红老师主持,陈华积老师点评,本硕荟萃,同道云集,得到了组内外从大一新生到博士生等不同层次同学的积极参与。
读书会上,李老师陈词之际回顾了同学们活动以来的表现,并表示对本次讨论题目抱有殷切期待。老师建议同学们在后期读书时注重读透字词、文献印证、回归历史语境,鼓励大家积极创新、多看多想、旁征博引,“读书会虽然结束了,读书却没有结束”。
殊异于俨然危坐的课堂,组内成员展开了疑析并举的展示与融洽热烈的讨论。首先由刘明佳针对《修身》、《尚同》、《非攻》、《非儒》四篇展开细读补阙,从史源学角度进行深入考证与大胆发疑。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但他通过对大量原典的征引与比对,针对文本差异对前人观点提出合理质疑、进行大胆假设,回归文本,并求新见。随后,戎绪园充分利用学科思维,发挥专业优势,引入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论观点来探讨墨子思想的出发点,并从文本出发解释了墨子对于正义的标准,将墨子学说置于新颖的视域下展现给大家。
柯昌鑫、聂骋月、刘雨欣小组紧随其后,既从内容、结构上全面讲解了《亲士》、《尚贤》并进行问题补释,又从思想方面出发,针对书中混杂儒道思想的例证分析了文本兼容性,复由“太盛难守”进一步探讨君子治国之道和群臣进谏问题,同时展开说明《墨子》的篇际互文性,在将本篇系统化的同时,也为同学们理解墨子的观点提供了新思路。
无独有偶,梁赵慧子亦以结构、思想与内容并论的方法,在梳理《节葬》论证框架的同时,分别探讨了儒墨丧葬观的合理性,同时针对“是故”与“且故”用法区别、“未之尝有也”语法考证等问题发疑,帮助同学们厘清《节葬》的系统与脉络。师子涵则另辟蹊径,旁征博引,对《墨子》一书进行了全面的版本考证,从校勘学角度讨论版本与源流问题,为大家提供了版本对校的研究方向,不仅帮助大家找到了解决诸多文本问题的新渠道,而且令同学们拓宽眼界、着目高楼。
最后,由黄汉对同学们的内容进行补充总结。他肯定了史源学和版本对勘两种思路的重要性,回答了丧葬制度的相关疑问,并提出要从前人考证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可偏信二手材料和权威注疏,而应亲自阅读、重新审视清人学术。作为读书会成员的大师兄,他充分发挥文献学专业的优势,在答疑解惑的同时将大家引领至全新的领域,为大家的展示圆满作结。
尾声渐近,旁听的同学们感想纷呈,既有大一新生表达了对读书会氛围的歆慕,亦有硕士生针对《墨子间诂》的现实意义进行提问。李老师提醒大家,孙诒让上踵先贤渐衰之残响,下辟墨学苏息之端绪,务必深入思考《墨子间诂》于时危世颓之际成书背后的深意。老师并引章太炎、俞樾之例,勉励大家心系家国、经世致用,切勿闭门造车、空谈学术。
红幕将掩,陈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总结陈词。老师将重金购得的三册鲁迅藏书目录与大家一同分享,提示大家可以从鲁迅藏书这一角度研究孙诒让,了解文学名家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建议同学们时刻关注海外汉学研究,以“他者”的视角反观自身。老师肯定了读书会切磋共进的形式和发疑务实的学风,鼓励大家广读经典、开拓视野。
尽管同学们面临着考研、论文、期中课业等重重压力,但大家的准备尤为充分、讨论尤为热烈,原定四小时的活动时间延长至四个半小时,暮色渐浓,望舒临宇,燎燎热情却远未消弭。此次读书会定格于成员们的合照,但圆满的结束亦代表着新的开始。书山无巅,故聚沙不息,学海无际,故积流不止,老师高屋建瓴的积极指导与同学纷繁绚漫的思维碰撞,终将熔铸成一盏启明之灯,为各自未来的古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文稿/梁赵慧子 摄像/王思博
校改/刘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