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下午15点,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讲座“海德格尔与未来哲学方向”在线上会议厅进行。本次讲座邀请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内尼采、海德格尔哲学专家孙周兴教授主讲,我校人文学院赵猛副教授主持。此次讲座采取线上云讲座的形式进行,我校广大师生,以及其他院校的学者与学生积极参与,容量300人的在线会议厅爆满,孙周兴老师热情洋溢,听众积极参与、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在讲座开始,孙教授梳理了“未来哲学”概念的历史。未来哲学的概念最早由费尔巴哈在1843年的著作《未来哲学原理》中提出,这部作品认为,哲学需要从抽象的精神关照转向现实的生存关切。尼采在其晚年创作的大量笔记中,片段性地勾画了未来哲学的形态。然而,只有海德格尔才真正实践了未来哲学,他的哲学和艺术之思,都以未来性作为准星。
然后,孙教授深入海德格尔哲学内部,指出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存在——所切中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在近代以来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对抗性关系这一背景之下重建这一关系,而这一问题显然事关人类未来生存处境,因而也是属于未来哲学的问题。孙教授把海德格尔早期与后期的哲学看作是两个关于未来哲学的尝试性方案。前者以《存在与时间》为代表,突出人的存在,仍然未能脱离主体主义哲学;后者属于海德格尔的“后哲学的哲思”,它指向未来,传达的是技术工业时代的非科学、非理论的思想要求。
(图片来自网络)
接着,孙教授从海德格尔的“后哲学的哲思”的视角,勾画了一种可能的未来哲学的前景和方向。海德格尔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三个重构:一、实存—本质关系的重构,使得语言与思切中个体生命的存在;二、思与诗的关系的重构,重新考察哲学与艺术的关系;三、思—信关系的重构,在理性与技术时代,唤醒一种神性敬畏。海德格尔的这三个重构规划了“未来哲学”的总体图景。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孙教授结合现时代的世界状况,从技术、生命与艺术三个维度,阐发了海德格尔所刻画的未来哲学,并赋予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孙教授反思了现代技术的特征,技术对现代社会的统治,及其所蕴含的重大风险。在技术时代,未来哲学一方面仍然必须是一种技术哲学,另一方面,未来哲学还要担当起对生命的责任,成为一种生命哲学,并且作为对技术统治的平衡,构建一种艺术哲学。而未来哲学的整体宗旨是要面向一个全球化的人类的政治生活。
孙老师的报告,从未来哲学这一视角,切入海德格尔哲学,将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同时,通过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问题,审查当今世界面临的技术与生存问题,创造性地勾画了技术—生命—艺术维度的未来哲学的可能形态。报告后,孙周兴教授与线上的参与者就海德格尔哲学相关问题、危机背景下的全球化进程、技术的统治性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此次讲座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