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新闻公告 >  ·   新闻动态 >  ·   正文

古史辨学术思潮的成就与局限

发布时间:2019-05-23浏览量:作者:

 

 

    2019322日下午两点,人文学院主办的讲座古史辨派学术思潮的成就与局限正式开始,本科楼221里各院系历史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学院特聘教授王震中老师的讲座。

    王震中教授先提出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并进行详细解释,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顾先生说古史观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比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使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使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紧接着,王震中教授提出第二点,层累说四个打破的贡献,这四个打破可以说是层累说的进一步发展,有了这四个打破才能更明确地说明中国古史之层累地造成说。顾颉刚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轰动学术界。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讨论。1926年,顾颉刚以《古史辨》为书名,把学术界自1923年以来有关古史和辨伪讨论的论文编辑在一起,进行出版。自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开始,至1941年止,十五年间先后出版了七册,发表论文三百五十余篇,参加讨论的学者之多,讨论涉及面之广,对古史探讨之深,都是空前的。可以说,古史辨派学术思潮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潮。

 

说明: C:\Users\wangyue\Desktop\微信图片_20190523153324.jpg

 

当然,古史辨派的学术成就不能一概而论,王震中教授客观讲述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局限,并以大禹和皇帝为例,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震中教授的讲授风趣幽默,鞭辟入里,同学们都获益匪浅,几位同学在讲座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王教授也都一一耐心解答。

 

 

主讲人介绍:

 

    王震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首席教授,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现为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史、先秦史、早期城市史、史前文化等相关领域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712月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奖一等奖首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2016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商代都邑》(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等。